五明一行人在游观玉蟾山摩崖石刻群中,看见有明朝建文皇帝的石像很是雄伟、高大。
雕像身高6米,宽约3米。
永洪说,相传,当年明朝建文帝逊国,削发为僧,云游到玉蟾山,与玉蟾寺长老见面,长老借着庙堂灯光把这个建文和尚打量一番,见此人生得来天庭饱调,宽面大耳,出语不凡,想必有点来历,玉蟾寺长老便与建文和尚谈天说地、谈古论今,一起诵经,一起谈论天下大事。
两人交谈甚是投缘。
当天晚上,建文和尚就投宿在玉蟾寺。
寺中长老是个饱读诗书,见过世面的人,发现建文和尚一行人出语不凡,举止也不比一般的出家人。
他心中暗自揣测:“这位和尚究竟是什么来头?”
于是,他开始留意起建文和尚的一言一行。
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长老越发觉得建文和尚气质高雅,谈吐不凡。
他不禁想起了一个流传已久的传说——建文帝在“靖难之役”
后失踪,有人说他已经葬身火海,也有人说他逃到了海外,但更多的人相信他削发为僧,隐姓埋名,四处流浪。
难道眼前的这位建文和尚就是那个曾经的皇帝?长老心中暗自称奇。
然而,他并没有轻易表露自己的想法,而是继续与建文和尚保持着密切的交往。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他们一起探讨佛法,交流心得,渐渐地成为了忘年之交。
随着时间的推移,建文和尚对玉蟾寺产生了深厚的感情。
他决定留在这里,将自己的余生奉献给佛法。
而玉蟾寺的长老也欣然接受了他的请求,并将他视为寺庙中的贵客。
从此以后,建文和尚就在玉蟾寺中安心修行,远离尘世的纷扰。
他的到来,也为这座古老的寺庙增添了一抹神秘的色彩。
而那个关于他真实身份的秘密,也随着岁月的流逝,逐渐被人们淡忘……
永洪说,明朝的第二位皇帝名叫朱允炆,乃是朱元璋的嫡孙。
他于公元1399年,鉴于周朝实行诸侯分封制度导致天下大乱、汉朝出现七国之乱、西晋发生八王之乱以及唐朝藩镇割据等历史教训,毅然决然地决定削藩,以此维护中央集权和国家统一,避免国家陷入分裂的局面。
然而,由于他过度削藩,引发了一场惊心动魄的皇位争夺战。
这场战争持续了整整三年之久,最终,燕王朱棣成功攻占南京,建文帝在这场政变中败下阵来,不得不远走高飞,流落在外,甚至削发为僧,一路漂泊至西南地区,历经长达四十年的风雨沧桑。
在建文和尚西行逃亡的途中,正值春天来临之际。
有一天,他们路过一座名为玉蟾的古老关卡。
在这里,建文和尚听到一位樵夫讲述,这座古老的关道曾经是当年唐明皇为贵妃娘娘运送荔枝的古道。
在那条通往长安的千里之路上,为了能让杨贵妃品尝到泸州合江的新鲜荔枝,不知有多少人奔波劳碌,累得马匹都倒下了!
唐朝大诗人杜牧因此触景生情,挥笔写下了那首流传千古的名句:“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
这句诗描绘出了当时的情景,也成为了后人传颂的佳话。
建文和尚站立古道上,思绪万千,遥想当年唐明皇为讨得妃子一笑,进贡品的人扬鞭催马,一个驿站接一个驿站地送啊,不停地跑啊,留下的是白骨抛深山,百姓燃怒火的结局。
永洪说,这年阴历二月十九,是观音菩萨的生日,玉蟾寺内办庙会。
四面八方的游人结伴而行,到玉蟾山朝山还愿。
庙中热闹得很。
到了晚上,厢房、客厅全住满了,依然还有许多善男信女没地方安顿。
主持长老急得来想不出办法。
这时,建文和尚说:“长老不如把藏经楼让出来,香客们就能安顿了。”
(第1页)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