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调寿阳曲答卢疏斋①-《元曲三百首》

双调寿阳曲答卢疏斋①(第1页)
🎁美女直播

珠帘秀山无数,烟万缕,憔悴煞玉堂②人物。

倚篷窗一身儿活受苦,恨不得随大江东去。

【注释】

①卢疏斋:卢挚号疏斋。

②玉堂:翰林院的别称。

【译文】

一道道山峰将身子屏隔,一缕缕轻烟把视线阻挡。

我知道您这翰林院的英才,为我们的离别消瘦了容光。

我倚着航船的篷窗,也是活活地受着煎熬,痛苦难当。

恨不能随着这滚滚的长江,重新回向东方。

【赏析】

这是对卢挚《寿阳曲·别珠帘秀》的酬答,着笔于分别后在途的情形。

抒情前先以写景铺垫,是元散曲的常法。

这支小令也不例外,首二句以写景领起。

数不清的青山,数不清的轻烟。

“山无数”

比较容易理解,这“烟万缕”

,无论烟是炊烟还是云烟,“万缕”

似乎就成了蒸笼了。

其实并不难解,“烟万缕”

是积累一路行程所见的总印象,恰恰借此显示出船只的不停行进,不用说,“山无数”

亦非一时一地的局部景象。

明白了这点,对领悟第三句大有好处。

原来尽管行程缓缓,“山”

、“烟”

等外景不时扑入眼帘,而在作者脑海中浮现、心底里念叨的,唯有这“憔悴煞玉堂人物”

这就见出两人相知之深,情爱之笃。

以下两句“倚篷窗一身儿活受苦,恨不得随大江东去”

,正是这种思念心情的自然发展。

“活受苦”

,是因为对方“憔悴煞”

,自己无力回天。

“随大江东去”

,自然是希望回到出发点,安慰憔悴的情人。

这种深切的感受,毫无矫揉造作,正是古人常说的“语浅情深”

这首小令既然题作“答卢疏斋”

,就有必要同卢挚的原倡《寿阳曲·别珠帘秀》合起来考察。

俩人的唱和有两种可能。

一种是卢曲作于分手之前,珠帘秀遂当场以原调奉和。

这样,“画船儿载将春去也”

,“倚篷窗一身儿活受苦”

都成了揣拟之辞,向壁虚构,这对双方来说显然毫无意义。

另一种更合乎逻辑与情理的可能,是卢挚在分手后作《寿阳曲》,辗转托人送交珠帘秀,于是珠帘秀以自己途中情形的回顾作成此曲。

卢挚的原曲是在表达自己别后的痛苦,“画船儿”

云云,显然不希望船上的珠帘秀与自己同一心境。

而答曲的“倚篷窗”

两句,却恰恰表明了自己在船上的心痛如绞,“恨不得随大江东去”

,再回到“玉堂人物”

的所在地。

这两支曲子不约而同,都有甘心忍受痛苦而期望对方幸福的意味,真可谓珠联璧合。


(第1页)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