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之事,总是变化不定,这要求人们根据自己的实际地位和客观条件,对于不同的问题采取不同的对策,明智地做出自己的决策和行动,以求取得最优的结果。
曾国藩的明识晓义之道,是其获得成功的法宝。
他做人做事深明大义、晓明大体,更难得的是他拥有过人的先见之明和知人知事之明,其高明精明可谓是无人能及。
做大事必须先明大局
任何事业,某种意义上都是局部的事业,都在一定的大局之内,要想把事业做好,必须先察大局,认清其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特别是大局的发展趋势,然后借势生风。
不然的话,纵有千条妙策,亦难有所作为,纵使有所作为,因为局部毕竟决定不了全局,也算不了什么。
曾国藩从办团练那一天开始,因为没有实权,又没有军饷,兵力发展不快,真是惨淡经营,屡战屡败。
而他想要实权以便办事的想法,更是屡遭挫折。
至咸丰十年止,曾国藩以客寄的身份办团练,建湘军,剿杀太平天国已有七八个年头。
其间,咸丰三年攻克武汉,巡抚一职与他擦肩而过,后来,他费尽心机,甚至剥下理学
家的面具,在守父丧期间伸手公开向清政府要督抚的位置,但遭到拒绝;再往后,听到石达开要进入四川,胡林翼等人闻风而动,鼓动官文上疏请清廷将四川总督大印交给湘军第一统帅。
事情还是没有成功。
咸丰十年四月,江南大营的溃败给曾国藩带来了绝好的机会,胡林翼等湘系高级首脑立即聚于曾国藩的大营宿松,开始紧张的密谋。
江南大营拥有重兵七万余人,集中了清廷正规军中最精锐部分。
闰三月十五日,经过与太平军九昼夜之战,江南提督张国根溺毙河中,总兵阵亡。
至四月初六日,清廷深倚重的和春败走常州后在浒壁关惊悸而死。
至此,屏蔽江南财赋重地的江南大营将死卒亡。
正是在这突如其来而又事关湘军集团发展的至关重要的时刻,湘军首领开始陆续赶赴曾国藩所驻防的宿松。
曾氏兄弟、左、胡、李元度等,在此前后在曾国藩的住地宿松畅谈时间长达二十三日夜,达成了“共赴”
艰难的共识,对各自的发展影响甚大。
宿松会议是湘系势力的发展乃至扭转全局的重要会议。
第一,左宗棠被控案已结,对稳定湖南大有裨益。
尤其是咸丰帝旨令最后一节,询及左宗棠多年“拂郁之隐”
,左宗棠
感激涕零,表示“此后再不意气用事,听候曾国藩的消息,如有可出之理,未敢固执。”
第二,壮大了湘系力量,湘系重要人物出现了空前的“团结”
,在重要问题上达成“共识”
。
第三,对江南大营溃败后,清廷可能进行的重大人事调整进行了预测,认为两江总督一缺,曾国藩与胡林冀两人中必有一人担此大任。
这对鼓舞“士气”
,有重要意义。
第四,左宗棠的才能更为全国所知。
曾国藩的幕僚黎庶昌编订《曾国藩年谱》时就曾明确指出:左宗棠“留营中两旬,朝夕纵谈东南大局,谋所以补救之法。”
而作为清政府倚为干城的江南大营的溃败,也在政治、军事上为湘军势力的发扫清了障碍。
但当时湘系中有许多人却并没有意识到这是一个转机。
左宗棠却敏锐地意识到了这一点,他说:“天意其有转机乎?”
有人不解其中妙处,他又解释说:“江南大营将蹇兵罢,万不足资以讨贼,得此一浩荡,而后来者可以措手。”
众人始悟。
(第1页)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