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炼丹师为火药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
秦始皇时期的方士师和炼丹师虽然有名,但有关丹药的成分其实并没有明确记载,秦朝的历史太短,史料太少。
从汉朝开始,丹药成分有了各种明确的成分记载,各种炼丹理论被写成著作,炼丹师各种大胆进行实验,被视为火药的萌芽阶段。
东汉炼丹理论家魏伯阳正在写出,听到天幕提到炼丹师,哈哈一笑,一边念念有词,一边大方地把自己炼丹的成分写入自己的著作《周易参同契》中:
“先将八石合成六一泥,用三分之一的水银,三分之二的铅放在铁器内加热,制成玄黄;用赤土作釜……烧三十六日经三次大变,就炼成了金液还丹。”
魏伯阳所撰的《周易参同契》就是世界炼丹史上最早的一部理论著作,历代炼丹家对此书均很重视,被称为“万古丹经王”
。
【唐朝初期,名医兼炼丹家孙思邈在“丹经内伏硫黄法”
中记载了“伏火法”
,意思是用烧灼的方法把硫黄、砒.霜等具有猛毒的金石药去除毒性或者降低毒性。
】
【唐朝中期,炼丹师清虚子
在“伏火矾法”
中提出了新的伏火方子(),
⑨[()]⑨『来[]&看最新章节&完整章节』(),
被称为“着火的药”
,即:火药。
】
天幕放出清虚子的“伏火矾法”
:
硫二两,硝二两,马兜铃三钱半。
右为末,拌匀。
掘坑,入药于罐内与地平。
将熟火一块,弹子大,下放里内,烟渐起。
清虚子用马兜铃代替了孙思邈方子中的皂角,都是用来代替炭起燃烧作用。
这个方法是炼丹术的一大创新,也是一个很大的进步。
这个成熟的方子,就是硫、硝、炭。
.
隋朝时期,同样喜爱炼丹的杜春子去拜访一位知名的老炼丹师,两人相谈甚欢。
杜春子打开着门窗,一边听天幕,一边与老炼丹师一起愉快地炼丹交流技术,也不影响他俩动手。
两人越谈越有默契,杜春子索性直接在老炼丹师家中住了下来。
杜春子累得紧,也没兴趣继续听天幕,横竖天幕对自己生活没有太大影响,还是自己最喜欢的炼丹最重要。
他打算好好睡一觉,明天起来再炼丹,谁知睡在半夜,突然感受到了气味不对劲,闻着闻着,有一种莫名的危机感,突兀地醒了过来。
天幕明亮,照在室内看得很清楚,但杜春子觉得哪里不对劲,怎么眼前雾蒙蒙的?
烟雾怎么飘到屋顶上去了?
大半夜的,谁家在开火做饭?
杜春子披着衣裳走出卧室,闻着气味走到院子里,看到烟雾飘过来的方向似乎还有若隐若现的火光?
等等,火光的方向,怎么像是他们的炼丹房?
(第5页)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