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体的实验过程就是纠缠光子对利用二类BBO晶体的自发参量下转换,可以产生两个偏振态正交的纠缠光子对。
再利用检偏器以及单光子计数器测量就可以完成了。
相关论文还是挺多的,这里就不多赘述了,也没必要了解太深。
当然了。
或许有同学会问一个更深一步的问题:
你怎么知道在测量之前量子的状态是不确定的?
难道就不能它在客观上已经确定的?
也就是这边的这个光子早就是顺时针偏振,而另一个光子则是逆时针偏振。
只是我们观测之前未知它们的状态而已?
这就涉及到一个叠加态的问题了。
贝尔不等式结合实验结果来看,证明了量子在被观测前是处于叠加态的。
这是啥意思呢?
也就是说同样的光子,你在头一次测量的时候可能是顺时针偏振。
可换个基矢第二次就成逆时针偏振了。
比如你面前有两台冰箱,A里头放着一枚鸡蛋,B里头放着一块牛肉。
你头一次开A发现是个鸡蛋,同时不用看B就知道B那边一定是牛肉。
可当你关上A再开,第二次里面却变成了牛肉,而你除了关门其他啥事也没干。
第三次它又变回了蛋。
反反复复最后牛肉和蛋出现的概率都是50,唯一不变的就是确定了A里头是某件物体后,B那边出一定要另一件物体。
当然了。
所谓通俗的说法也就代表着不够严谨,因此理论上肯定和实际有所区别的。
但从性质上来说举的例子基本和实验情况没跑,这就够了。
毕竟大家又不要做实验或者考试。
另外,潘院士他们研究的量子隐态传送便是基于这个规则。
也就是我这边说了个0字符,你那边立刻就能以超光速的速度获得一个1字符。
哪怕它们相隔几百万光年,纠缠也会在瞬时间发生。
只是信息的传输需要经典信道这个载体,因此最多只能接近光速而已,不违反相对论。
视线再回归直升机舱。
一切准备就绪后。
潘院士朝李百安做了个请的手势:
“李老,设备就由您来启动吧。”
作为李百安曾经短暂代课教导过的学生,潘院士何尝不知道,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