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时当扬长避短,以免贻害。
《黄帝内经》还特别提到,治病要“调食和药”
,即“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益精气”
。
在《黄帝内经》诞生的时代,帝王宫廷中也出现了文字记载最早的医官——“食医”
,《周礼·天官志》明确规定了食医的职责是调配帝王的“六饮、六膳、百馐、百酱”
。
可见,食医既是掌管食物的医官,也要懂得运用具有预防治疗作用的膳食为帝王调摄健康。
从《周礼》强调的“以五味、五谷、五药养其病”
可知药与食结合是当时治病养生的重要流派。
《礼记》中提到的药食调配的四时运用原则,即“春多酸,夏多苦,秋多辛,冬多咸”
,是对“药食同源”
理论的进一步发展。
在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也记载了一些既是食物,又是药物的物品。
《山海经》中则有一些更加详尽的描述,比如“嘉果,其实如桃,其叶如枣,黄华而赤柎,食之不劳”
;“梨,其叶状如荻而赤华,可以已疽”
;“幼鸟,其状如凫,赤身而朱目,赤尾,食之宜子”
,这些描述说明当时将膳食用于预防保健、改善体质已取得了很多实际经验。
我国最早的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共载药365种,依药物功用和使用目的,分为上、中、下三品,其中“上药一百二十种,为君,主养命以应天,无毒,多服久服不伤人。
欲轻身益气不老延年者,本上经”
。
可见,《神农本草经》所列的上品药材既是药物又是食物。
而汉代张仲景所撰《伤寒杂病论》被称为“方书之祖”
,是中医辨证论治的典范,其中很多方剂,比如白虎汤用粳米、百合鸡子黄汤用鸡蛋、黄芪建中汤用饴糖等,都是药食同用的范例。
生于晋唐时代的药王孙思邈,针对当时炼丹流弊的危害,力主食养。
在他所著《千金要方》第二十六卷中专门论述食养食治,共涉及食治原料162种。
他创制了很多食治名方,提出了很多食养食治原则,认为“不知食宜者,不足以全生;不明药性者,不能以除病。
故食能排邪而安脏腑,药能怡神养性以资四气”
,“君父有病,期先命食以疗之;食疗不愈,然后命药”
。
集药学之大成的明代药学巨著《本草纲目》,几乎记载了所有人们作为食物的谷肉瓜果蔬菜种类,并列举了它们的功能作用。
同时,也论述了其他多种本草的养生食用功能。
综上所述,所谓的“药食同源”
,即传统中医的饮食养生理念中,食物不仅有提供能量、提供营养的作用,而且对维持身体健康,调整身体状态,纠正机体非正常情况,有着重要而复杂的作用。
(第2页)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