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草,以味甜而得名,此外还有蜜甘、美草、灵草等别称,最特别的别称是“国老”
。
《本草正》记载:“(甘草)得中和之性,有调补之功。
故毒药得之解其毒,刚药得之和其性,表药得之助其外,下药得之缓其速。
……随气药入气,随血药入血,无往不可,故称国老。”
因为甘草能调和诸药,所以在应用时,大多时候不起主要治疗作用,而是帮助“君药”
发挥作用,还能减轻一些药物的毒副反应,使方中诸药同舟共济,驱除邪患。
据统计,我国现今临床常用的700余种中药中,甘草的处方率在79%以上,是使用频率最高的中药,正应了医学家陶弘景的那句话:“此草最为众药之王,经方少有不用者。”
甘草为豆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甘草、光果甘草或胀果甘草的干燥根及根茎。
主产于中国北方,以内蒙古、甘肃等地所产者为著名。
它入药的历史非常悠久,至今已有4000多年。
甘草味甘性平,有益气补中、清热解毒、润肺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诸药之功效。
我国第一部药物专著《神农本草经》将其列为上品。
唐朝名医甄权称甘草能“治七十二种乳石毒,解一千二百般草木毒”
。
宋朝苏颂的《图经本草》记载:在当时的湖广地区,人们外出旅行,随身必带甘草数段,以备不时之需。
凡就餐前先试服少量饮食,再取甘草嚼汁,若经此不吐者,证明食物无毒,便可放心享用。
甘草入药有生用和炙用之别。
炙甘草偏重于补虚,生甘草则偏重于解毒。
炙甘草可治脾胃虚弱、食少、腹痛便溏、劳倦发热、肺痿咳嗽、心悸、惊痫等症;生用则可治咽喉肿痛、消化性溃疡及痈疽疮疡,还可解药毒及食物中毒。
所以有诗赞曰:名医笔下常点圈,调和百药赖成全。
生用解毒炙补益,带给人间都是甜。
据科学实验证明,甘草的主要成分是甘草素(即甘草甜素),还含有还原糖、淀粉及胶质等成分,有类似西药肾上腺皮质激素样作用,能镇静、保肝、解毒、解热、抗炎、抗心律失常、降脂及抗动脉硬化。
其中甘草甜素能增强非特异性免疫功能,抗艾滋病病毒。
甘草含甘草甜素达4%~6%,其甜度比蔗糖高50倍。
甘草甜素易溶于水,即使1∶200000的稀释液中仍有甜味,足见名副其实。
过去,江浙民间常在婴儿手腕上缚一段甘草,任其吮吸,既甜且有益无害。
现代美、英、日等国酿制啤酒、配制饮料都喜欢用甘草作调味剂,国际上蜜饯、糖果、化妆品中亦大量应用甘草。
治方举例
1.治失眠、烦热、心悸:甘草3克、石菖蒲2~3克,水煎服。
(第1页)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