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录 1 补气养血 常用食物-《气血才是命根子》

附录 1 补气养血 常用食物(第7页)
🎁美女直播

如《日华子本草》说:“补五劳七伤,助筋骨、止饥、耐寒暑、益脾胃、润心肺,单服九蒸九晒,食之驻颜。”

《名医别录》列黄精为上品,称其“主补中益气,除风湿,安五脏,久服轻身延年不饥”

可见,自古以来人们就把黄精视为滋补强壮、延年益寿之良药,并有“仙人余粮”

、“仙人饭”

等美名。

据现代研究证明:黄精能增强心肌收缩力、增加冠状动脉流量,改善心肌营养,防止主动脉粥样硬化及脂肪肝的浸润,并能提高机体免疫力,有促进造血功能,降低血糖等作用。

黄精由于性质平和,适用于久病,病时调养之用,前人经验认为“黄精可代参芪”

,此说供参考。

本品与鸡肉同蒸,鸡熟食用,能补益脾胃;与猪肉炖食,可加蜜或冰糖食用,能补虚润肺;水蒸,每剂量为9~15克,鲜者30~60克,内服。

若痰湿盛所致的胃脘胀满,食欲不振,以及脾胃阳虚所致的泻泄等症忌用。

此外,本品不可多食或过量服用,以免影响脾胃消化引起胃脘胀满。

7.甘草

又名粉草,药用其根及根茎,性味甘平,健脾益胃,可用于脾胃气虚所致的饮食减少、倦怠乏力、四肢无力等症;也可补益心气,用于心虚所致的心悸怔忡、气短、脉结代等症;还能缓急止痛,可用于肌肉、血管挛急作痛;重要的是甘草能清热解毒,可解多种药物中毒,如解毒保肝,用于病毒性肝炎的治疗。

此外,甘草可调和诸药,能缓和有些药物的猛烈作用,使其药性缓和,并保护胃气。

还有,生甘草兼能润肺,对肺热所致的咽痛、咳嗽等有效。

近代研究证明,本品为润滑祛痰药,口服后能使咽喉黏膜减少刺激,适用于咽喉炎症;还证明甘草有抑制结核杆菌的作用,可用于治疗肺结核。

用蜜炙过的甘草称炙甘草,适用于补中益气;生甘草适用于清热解毒;生草梢能治尿道中疼痛,适用于淋病。

本品用量一般1~10克,但脾胃有湿而中满呕吐者忌用。

也不可长期大量服用,过量可引起水肿、高血压。

8.五味子

为木兰科植物五味子的果实,因其味兼酸、辛、甘、苦、咸而得名,能敛肺定喘、滋肾涩精、止汗止泻、生津止渴,《神农本草经》将其列为上品,并说:“主益气,咳逆上气,劳伤羸瘦,补不足,强阴,益男子精。”

药王孙思邈说:“五月常服五味子,以补五脏气。

遇夏月夏季之间,困乏无力,无气以动,与黄芪、人参、麦冬,少加黄柏煎汤服,使人精神顿加,两足筋力涌出。”

“六月常服五味子,以益肺金之气,在上则滋源,在下则补肾。”

可见,五味子有良好的补虚健身作用,常服能使人增强体力。

现代研究结果表明,五味子与人参相似,能增强机体对非特异性刺激的防御能力,增强机体的条件反射功能,提高大脑皮质的工作能力,对呼吸中枢有兴奋作用;可以调节心血管系统的病理生理功能,使病态下的血液循环得到改善;可提高正常人和眼病患者的视力及扩大视野;对听力也有良好影响;还可提高皮肤感受器的辨别能力;对胃液分泌也有调节作用;此外,还有镇咳、去痰、抑菌等作用;是作用广泛的滋补强壮药。

本品用量一般1.5~9克,但肾阳亢奋、肺有实热、蓄痰停饮、肝火妄动、痧疹初发等症,皆禁用。

9.太子参

又名孩儿参,药用其块根,是一味很好的清补之品,其补气作用近似人参、党参,但效力较差,可用于脾胃气虚所致的食欲不振、乏力、自汗、气短等症。

其补气之力虽不及党参,而生津之力却胜于党参,可代西洋参之用。

太子参水煎,每剂9~30克,内服;在夏季天热时,可用15克太子参与乌梅,共煮水加适量冰糖或白砂糖代茶饮,有益气生津防渴之功效。

10.茯苓

以多孔菌科植物茯苓的干燥菌核入药,味甘、淡、性平,能健脾利湿,益智安神,补而不峻,利而不猛,既能扶正,又可祛邪,古人称之为“上品仙药”

现代药理研究发现,茯苓的主要有效成分茯苓多糖,是一种非特异性免疫促进剂,它不仅能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而且有较强的抗癌作用。

茯苓中还含有茯苓酸、蛋白质、卵磷脂、麦角甾醇、组氨酸等,其中的卵磷脂是一种神经系统滋补强壮剂,这说明古人称茯苓能“保神”

、“益智”


(第7页)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