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乾隆的章分为很多种类,第一类是人名章。
他当太子用的时候是“皇四子印”
等等,当皇帝之后开始用”
十全老人“等等。
七十岁开始用“古稀天子之宝”
,八十岁开始用“自强不息”
,让位给儿子之后开始用”
太上皇帝"。
*
第二类是地名章,有"重华宫“”
养心殿“”
避暑山庄"。
第三类是发表心情的鉴赏章。
所以,乾隆每次盖章的流程大概是这样的先:先拍照发个朋友圈,底下配上定位,再美美写上文案,这就算一次打卡。
三十岁拿出来打一次卡,四十岁可能再来一次,五十岁又来一次。
他越喜欢哪个,往往盖得越多。
但这样还不够,印章毕竟太小了,没有办法完全表达他的心情,他干脆在空白处写点评或者打油诗。
让我们请出今天的第一位受害者,苏轼《寒食帖》。
】
【这幅作品被誉为天下第三行书,造诣非常高。
更重要的是,这是苏轼苏东坡流传下来的唯一手稿,是他在人间最美的留墨。
所以这是一件价值连城的国宝。
】
紧接着,天幕放出了《寒食帖》。
其实这幅作品流落到纳兰性德手里,纳兰性德也噼里啪啦盖了很多章。
乾隆一看,纳兰性德都敢盖这么多章,自己这个皇帝哪能输啊?
他于是毫不留情地盖了一堆,足足有三四十个。
"弘历之宝“”
古稀天子"……数不胜数。
书法表面全是红盖印子,宛若红彤彤的牛皮癣,突兀极了。
而且乾隆并不满足,亲手在后面写上一大堆心得体会。
他又想到苏轼在黄州的东坡雪堂,为了表现自己书读得多,在上面题了四个大字"雪堂余韵。
"乾隆惆怅地想,人们只能通过这篇《寒食帖》,看见那东坡的余韵了。
众人看着上面密密麻麻的盖章和题跋,能清到乾隆得到至宝的高兴。
可他们一点儿也没有办法和乾隆感同身受!
尤其是苏辙,握紧拳头,手上青筋直冒:"我竟分不清这是哥哥的作品还是乾隆的作品,他居然敢如此糟蹋
哥哥的书法!
(第1页)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