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
是“义士”
的“士”
字底下加一颗心,“义”
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们努力追求的优秀品质。
在国际上,这三个词翻译成英文是同一个词,Volunteer,都强调“发自内心”
的意思。
任何强加于人的都不是真正的志愿。
大家作为省、市级团委的志愿者工作部的部长,也涉及一个思维如何转化的问题。
你要发自内心地为你有机会做这项工作的管理者、这项事业发展的推动者而感到格外骄傲和自豪。
别人即便不在这个位置上,都争相做这件事,更何况你就坐在这个位置上呢?作为管理者、倡议者、种子、推动者、建设者,在发动引导别人的时候,也应该以“自愿”
为原则,让有此心的人能近此道,而不强迫怀有他心的人非做这件事。
这就是孔子讲过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同时,己所欲也勿强施于人,其实也是强调自愿的本性。
人的觉悟有高低,认识有先后,都很正常。
也许人家再过一段时间认识到位了,也愿意从事志愿服务了,可是你现在就非得把人家拉进来,这样不好,强扭的瓜不甜。
因此“自愿”
这个词,可以衡量很多事,不仅是对你自己,也包括对他人。
志愿与自我
提起志愿服务,我们总将它理解成一种单向给予的概念,“帮助别人”
,其实不然。
志愿行为首先是在帮助自己、提升自己,是你自己的需求。
人不是简单的动物,吃饱喝足就行,而是有着不同层次的需求和提升。
有一次我做志愿服务活动,有人问,你为什么愿意辛辛苦苦做这件事,搭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我坦诚地告诉他,人到中年,最大的奢侈是平静,当我用大量时间做这方面的工作,我内心更容易平静。
做完志愿服务,我可以心安理得地在家里听听音乐、喝喝茶,我觉得工夫没白搭。
志愿者首先是为自己,而这种“为自己”
,其实是心灵更高层面需求的提升。
北京有一位老大姐,现在快七十岁了,叫孙洵。
志愿者行动在中国开展了二十年,而她的志愿者生涯已经长达四五十年。
她很年轻的时候就患上重症肌无力,医生宣判她二十几岁就要离开这个世界,但她一直活到现在。
她走不出自己的房间,但是几十年来,她通过做电台节目帮助别人。
遭遇心灵困扰的人经常在她的家里聚会。
对别人的帮助,减弱了她自己的病痛,她的带病生存年限,创造了人类医学史上的奇迹。
我还采访过一名编剧,也是很有才华的电视人,由于一场车祸,只能坐在轮椅上生活。
他的一句话令人难忘,他说我也曾经怨恨过肇事者,但是突然有一天豁然开朗:当我抱怨的时候,世界越变越小,只剩下我自己;而当我原谅了肇事者,我发现还可以包容更多的人,心胸逐渐打开,我便走出了自己的房间。
我2005年做《岩松看台湾》的时候,发现台湾的“人间佛教”
搞得非常好,没有任何香火气,不是到那儿就跪下磕头,而是大量以志工的方式存在于这个社会当中。
慈济的证严上人告诉我,她要求所有志工一定要对被帮助的人说“谢谢”
。
(第2页)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