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密码中破译人生进而对霍夫曼大师的才华叹为观止,如果他还能联想到卡夫卡尤利西斯拉康,其侦探癖和被教育癖就境界更高了,我却,真的,什么都没有看到。
除了一锅烧糊的粥。
如果一定要说这部电影有一个主题的话,我猜想就是人如何在死亡的阴影下生活。
该片从头到尾,一直在不停地死人:Caden爸爸、妈妈、女儿、话剧男主角、情人,前妻、满大街的尸体,最后是他自己。
Caden最爱看的报纸版面也是讣告版。
表现死亡的阴影这个“永恒的艺术主题”
,当然无可厚非,但霍夫曼对这个主题的表现则可谓拖沓、粘滞、陈腐,只见男主角从一个女人的怀里滚到另一个女人的怀里,哭了几十年最后一命呜呼。
可悲的不是绝望,而是几十年如一日地以同一个姿势、同一个表情绝望。
有的人面对死亡的通缉,会身手矫捷地逃之夭夭,像“猫和老鼠”
里面的那只老鼠那样演绎人生直到落网,而Caden在死亡面前,却仿佛一头鹿被汽车的强光照射,完全不能动弹,彻底凝固在自己的惊恐里。
当然粥是逐步烧糊的。
一开始电影还比较正常,貌似一部中年家庭危机片,颇有伍迪艾伦式的荒诞。
后来前妻出走后,Caden的时空感开始错乱粥就煮得太稠了。
再后来Caden找到饰演他的Sammy与其平行生活时,情节就开始彻底焦糊。
到最后Caden和女清洁工互换角色,显然霍夫曼开始自暴自弃了。
他像一个画家从写实派走向印象派,又从印象派走向超现实派,最后由于创作上的走投无路而干脆变成了泼墨派。
在墨泼干之后,他让女清洁工对Caden说:Die。
Caden让我想起情景喜剧Seinfeld里的George。
有一次George突然良心发现参加了一个帮助老人的志愿者项目。
在得知老人已经86岁之后,他就一直困惑,一个人这么老了怎么还能这么快乐。
他不断追问老人:你害怕吗?你知道自己活不了几年了吗?你离死亡这么近,怎么能不害怕呢?怎么可能呢?你一定心里很痛苦吧?最后老人忍无可忍,说:Getout!
(第2页)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