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节-《认识你,是命运对我的恩赐》

第15节(第3页)
🎁美女直播

给人们带来的精神物质上的巨大伤害以及对国家民族前途的反思,是一个具有历史转折意义的文学现象,在当时中国社会有广泛影响。

正面评价:伤痕文学使当代文学重新回到“人学”

的正常轨道;它摆脱了“假、大、空”

,使文学重新回到真实的艺术世界;它一反空洞说教的文艺观而强调了感情在文艺创作中的重要作用;它用真实感人的艺术人物与“三突出”

模式的脸谱化人物作出强烈比照。

负面评价:伤痕文学作品也有明显的不足。

当年许多作品有的因情节离奇、有的因片面渲染鲜血淋淋而引起过争议和非议。”

文中提到的“三突出”

指的是:1.在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2.在正面人物中突出英雄人物;3.在英雄人物中突出主要英雄人物

维基百科的这个定义提到了伤痕文学是“1980年代开始”

,但没说什么时候结束,给人感觉是80年到某年间的作品,但它自己举的例子却大多是上世纪七十年代的作品,77年的《班主任》,78年的《伤痕》,79年的《将军吟》,等等,不知道是不是把“年代”

和“世纪”

的表达法搞混了,比如“二十世纪”

其实是以“19——”

开头的,而“20——”

开头的已经叫做“二十一世纪”

了,于是这位同学就把77,78,79等叫做“1980年代”

上述定义里有几个关键词:“精神内伤”

,“人学”

,“感情”

这后两个关键词点明了“伤痕文学”

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划时代作用,但不能用来界定“伤痕文学”

,因为按照这后两个标准,文革后任何时代的文学都有很多可以划入“伤痕文学”

,因为它们都是回归“人学”

并“强调了感情在文艺创作中的重要作用”

所以真正的关键词是这个“精神内伤”

,而且是“文革造成的精神内伤”

那么究竟什么是精神内伤呢?我们可以借助刘心武的《班主任》和卢新华的《伤痕》来弄个明白。


(第3页)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