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承认了?!风烟心里重重地一沉!
潜意识里,她希望听到的,并不是这样的答案啊。
她多么希望,这件事,跟杨昭、袁小晚没有一点关系,只不过是她误会,是她的怀疑错了。
“可是,火不是我放的。”
袁小晚接着又补了一句。
“如果是我放的火,被烧掉的粮草,就绝对不会再出现了。
虽然我们一直看彼此不顺眼,但是陆风烟,你觉得我是一个连放把火都放不好的人吗?”
风烟眉梢一扬,“这话怎么说?”
“我知道,你和宁如海一向自诩为正道中人,忠君爱国,疾恶如仇,但并非所有的事情,都像你看到的一样黑白分明。
你来找我,是想知道,指挥使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吧?”
风烟没说话,是啊,她这一路疾驰赶回大营,扔下马鞭就直奔袁小晚这里,说穿了,就是迫不及待地想知道,杨昭是个什么样的人。
而袁小晚的话,她本不应该相信,可她就是忍不住想要听一听,除了众人对杨昭的各种指责之外,还有没有别的说法?
“本来我不想说这些,因为我并不喜欢你,而且,指挥使也一向不准我们插手他的事。
所谓日久见人心,我以前总是以为,只要时间长了,各种谣言都会不攻自破,何必去越描越黑。”
袁小晚轻轻一叹,“但是现在看起来,我实在太天真了。”
“谣言?”
风烟有点怀疑,这满城风雨,怎会都是谣言!
“人尽皆知,杨昭本是禁军都御指挥使,凭王公公的一句话,就摇身变成了西北大军的督军。”
袁小晚缓缓地道,“但你有没有想过,以王振的心机,他若要用杨昭,又怎么会张扬到人尽皆知的地步?而以都御指挥使的地位,杨昭的军功,加上王公公的推荐,这主帅的位子,又怎么可能落到了萧铁笠的头上!”
“你的意思……”
风烟一怔,说得是,难道这里别有隐情?
“陆姑娘,这话要从头说起,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楚的。”
袁小晚接着道,“当初,剑门关失守,朝野上下,人心惶惶。
于大人主战,王公公主和,两党相争的焦点就集中在一句话上:再打下去,结果如何?”
“这一仗胜败攸关,当时于大人就曾经来找过我们指挥使,希望他能够带兵出征,力挽狂澜。
但于大人想不到的是,这件事被王振那边的探子得知,他岂肯让指挥使来打这场仗?所以出人意料,他竟然在圣前举荐杨昭挂帅——当时举座皆惊,又何止于大人一个大失所望。”
“政局混乱,人人自危,都当杨昭是王振的人,多少人一拥而上地巴结他,又有多少人背地里骂他为虎作伥?当时,指挥使有两条路可以走:一是和王振当廷翻脸,以表清白。
但这么做,硬碰硬的结果是两败俱伤,于事无补。
二是跟于大人、薛大人等几位解释清楚,共商对策。
但指挥使拜访两位大人的时候,都吃了闭门羹。
“于大人改用萧铁笠出征,人人都以为,王振的阴谋已经破败,西北战事从此跟杨昭没有关系了。
(第2页)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