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塞的心灵自传-《乡愁》

黑塞的心灵自传(第1页)
🎁美女直播

1877年7月2日黑塞出生于德国南部席瓦本地方的小镇卡尔夫,父母都信仰虔诚,他是次子。

席瓦本地方曾产生过伟大的剧作家席拉,以童话闻名的赫夫,与以诗人扬名天下的赫尔达林和梅里克。

这个文人辈出的地方,自古以来政治较为落后,但在文学、哲学以及神学的精神领域中却出现了许多杰出的人物。

父亲约翰涅斯·黑塞是巴鲁特地区的俄裔德人,和母亲的祖父赫尔曼·肯德尔特一样,青年时代参加瑞士的传道团前往印度传道,后因健康欠佳而回国,担任肯德尔特的助手,从事宗教书籍的出版。

不久,和肯德尔特的女儿,当时是未亡人的玛丽结婚。

母亲是法裔瑞士人,具有音乐才华,感受力敏锐。

父亲聪明而善良,给人求道者的孤独感觉。

继承父母血统的黑塞,幼小时即对音乐感兴趣,后来也追求宗教思想,不仅对希腊、拉丁的思想,甚至对印度、中国的智慧,以及日本的禅产生浓厚的兴趣,可以说其来有自。

4岁时由于父亲工作的关系,迁居到瑞士的巴塞尔市。

在巴塞尔,家的后面就是广袤的原野,在接近大自然,和动物、植物交朋友的同时,也帮助他培养丰富的想象力。

未来的诗人——黑塞早在这样的环境中打好了根基。

1886年,一家人再度回到德国的卡尔夫。

黑塞9岁时进入拉丁语学校就读。

想要继承父亲的圣职,成为优秀的牧师,就必须参加每年夏天在威尔丁堡州举行的“州试”

为突破这个难关,黑塞被送到第一流的杜宾根拉丁语学校。

通过州试的人允许到有传统的墨尔布隆神学预备学校求学,而且能以公费资格进入大学,并保证日后可以终身担任牧师这项圣职。

1891年7月,黑塞14岁,果然通过了州试,9月进入墨尔布隆神学预备学校,开始过寄宿生的生活。

这在《在车下》(心灵的归宿)中有详细的叙述。

入学后不久,他受到自己“内部刮起的暴风”

的袭击,逃出宿舍,结果当然是告别了神学校。

这是因为他产生了“除了做诗人之外,别的什么也不做”

的强烈欲望。

黑塞对青春的困惑与流浪于焉开始。

在神学预备学校之后,转读高级中学,然后又遭禁闭和退学,于是又到商店当学徒,在机械工厂见习,有4年多的时间辗转更换工作,但不论做任何事都不顺利。

虽然如此,他也没有放弃学习。

现在且让黑塞本人来说吧。

“自从学校生活不顺利的15岁开始,我就积极自我进修和修养。

在父亲家里有祖父的大量藏书是我的幸福,也是我的喜悦。

那是放置很多古书的房间,其中有18世纪的德国文学与哲学。

从16岁到20岁之间,在大量的稿纸上我写了很多初期的习作,在这几年的时间内,看完泰半的世界文学,也耐心学习艺术史、语言、哲学等。

借此弥补正常的研究,就收获而言,与一般常人相较,可以说有过之而无不及。”

(《我的小传》)

1895年秋天,黑塞辞去机械工的工作,到大学城杜宾根的赫肯豪书店当见习生。

在这里一面承受孤独与失意,一面努力读书和写诗,这样过了3年的岁月。

22岁时,自费出版第一本诗集《浪漫之歌》。

当然没有得到任何回响。

接着出版散文集《午夜后的一小时》,共印了600本,但一年之内只卖出了53本。

可是最了解诗人的还是诗人,利鲁克立刻注意到这本散文集的年轻作者,并写书评推荐。


(第1页)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