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于第三境界,根据太虚剑法的描述是‘明镜’。
曾有佛诗如此: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佛性常清净,何处有尘埃!
身是菩提树,心为明镜台。
明镜本清净,何处染尘埃!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
佛诗所述正是告知世人,一切有为法皆如梦幻泡影,教人不要妄想执着,才能明心见性,自证菩提。
只要心中没有杂念,放下执着,就能突破‘明镜’这一境界。
话虽如此,萧云却有所不同。
根据符华描述,她的境界绕开‘明镜’,朝着太虚剑法之外的境界而去。
目标都是朝着;‘太虚’而去,但道路不同,方向也不同。
这就跟一道数学题目,你以第一种方式计算,他人用第二种方式计算,尽管公式不同,但最终结果还是相同答案。
太虚剑法的‘明镜’以‘放下执念,自证清明’为主。
萧云的第三境界,则是‘无为’,并非无所作为,而是顺其自然,却又融入自然。
这种境界,符华看懂却看不透,因为思想观念不同,以至于其行径道路有着天地之别的差距。
只不过符华并没有出手制止,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本来就是好事,既然萧云有着自己的方法,也不是坏事。
于今日,太虚山上又有访客。
其访客正是昔日范蠡。
范蠡并无功法在身,自身又是肉体凡胎,经过十余年的时间磨洗,年轻时的意气风发早被磨平。
取而代之的,是稳重与严肃。
这是他第三次上山,第一次是拜访与请求符华上仙出山,拯救渊城百姓。
第二次接西施上山。
这次是他第三次上山,时隔数十年,山下情景已是沧海桑田,而山上情景依旧如春。
岁月的屠刀并没有在西施脸上留下痕迹,但是,此刻的范蠡已到花甲之年,疲老之态遮掩不住。
长久以来都是西施下山见他,今日是他第一次上山见西施。
这是第一次上山见他,也是最后一次上山见他。
只因,如今天下局势发生巨大变化,一直为局外人的他,本打算隐姓埋名,但最终还是被邀请出山。
依他所言。
三家分晋,局势动荡,越国需要自己,范蠡打算重新出山。
至少,他想在墓碑上,刻下这最后一次辉煌。
范蠡的拜别,让西施伤感了好久。
(第3页)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