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下听来,此言的确不无道理,言下之意,想必是暗喻正因如此,你更该勤奋干活,挣钱糊口。
但公笃似乎不作此解。
正是冲着这番话,方才开设了孝悌塾。”
“看来是不愿仅为糊口,亦不愿受欲望驱策而卑屈干活,故决意以学问立命?”
“的确如此。”
与次郎答道,“可惜,此心愿实难顺遂。”
“敢问是何故?”
“开办私塾挣不了多少银两。
愈是清高傲骨,愈是无利可图。
惣兵卫的道场毫不清高,故只消聚集附近孩童一同挥几下棍子,便可稍稍赚取横财。
还能上警视局本署,毛遂自荐地指导剑术。
若是不成,亦可找个路口挥刀卖艺,也算得上是挣得了几个子儿的技艺。
但教授儒学的孝悌塾,不过是个供人学习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等圣人君子之道的场所。”
的确,儒学者多是两袖清风,老人说道。
“没错。
开办私塾亦需资金。
虽然生意兴隆,但总得靠借贷方能周转。
若不仰赖亲人资助,随时可能断炊。
但既已开始营运,再加上广获好评,总不能潦草结束。”
“得顾及体面?”
“想必是如此。”
还真是麻烦呀,小夜感叹道。
“故此,公笃便开始打起那财宝的主意。
不过那名曰山形的番头表示,公笃并非为一饱私欲独占侵吞,而是欲以这笔财富偿还亲人借贷,并免费招收门生。
总之公笃先生打的,其实是这种如意算盘。”
“话虽如此,但可知那财宝藏于何处?”
小夜一脸诧异地问道。
“当然不知。
不过这下子……”
“可是忆起了公房卿那奇妙的回忆?”
老人以至为悲伤的口吻说道,接着便转头望向小夜。
“正是如此。
公房卿此前未曾向其子透露此事,长年将之藏于心中。
儒学者常言,子不语怪力乱神,但或许是年事已高,抑或是卸下要职,导致其心智耗弱……”
“人若是上了年纪……”
(第3页)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