贰江南丁酉科场案-《案藏杀机:清代四大奇案卷宗》

贰江南丁酉科场案(第3页)
🎁美女直播

顺天科场案发后,李振邺等人被处极刑,并株连极广,朝中北方籍大臣刘正宗自然不会放过“荼毒南士”

的大好机会。

经过一番周密的策划后,顺治十四年(1657)十一月二十五日,工科给事中阴应节(山西洪洞人)上疏参奏说:“江南主考方猷等弊窦多端,发榜后,士子忿其不公,哭文庙、殴帘官,物议沸腾。”

为此,他还举出了此事中乘机滋弊、冒滥贤书的典型:少詹事方拱乾的第五子方章钺因与方猷联宗而被取为举人。

方章钺出身海内著名世家桐城(今安徽)方氏。

方氏号称“江东华胄第一”

,门中数代科第仕履繁盛,声名显赫。

方章钺本人也是江南有名的才子,以他的文章才华,不中举才是咄咄怪事。

但阴应节有意选中他为箭靶弹劾,其实是将目标对准了方章钺的背后——其在朝为官的父亲方拱乾(时任詹事)和兄长方玄成(后因避康熙名玄烨改名方孝标,时任内弘文院侍读学士)、方亨咸(时任监察御史)、方膏茂几人。

方拱乾,初名策若,字肃之,号坦庵。

他少年聪颖,七岁已经“能属诗文”

,二十岁时,诗文为世人称许,与同乡姚孙森等五人并称为“六骏”

崇祯元年(1628)中进士,授官庶常。

后以翰林身份任东宫(太子)讲官。

明朝灭亡后,方拱乾先是被攻入北京的李自成大顺军俘虏,受到酷刑折磨,后以行贿得免。

清军入山海关,李自成弃北京退往山西,方拱乾乘乱南归。

顺治十一年(1654),因两江总督马国柱等人推荐,方拱乾被清廷起用,初为内翰林秘书院侍讲学士,后升詹事府右少詹事,兼内翰林国史院侍读学士。

清朝初年,桐城方氏享大名者,莫过于方拱乾父子。

方拱乾有六个儿子,依次为玄成(顺治六年进士)、亨咸(顺治四年进士)、育盛(顺治十一年中举)、膏茂(举人出身)、章钺、奕箴。

他取名有一原则,即所谓的“文头武尾”

——第一字以一点一划起笔,第二字以斜钩收尾。

其时,方氏父子文名震动天下,长子方玄成更是成为顺治皇帝极为宠信的文学侍从之臣,深遭北方大臣忌恨。

而方拱乾早前曾在“南太子案”

中得罪过刘正宗,刘正宗恨之入骨,一直要找机会报复。

南明弘光政权建立后,弘光帝朱由崧过着逐酒征歌、荒淫无耻的生活,同时,也生怕有人夺取他的皇位。

清顺治二年(1645)年初,南明鸿胪寺少卿高梦箕的奴仆穆虎从北方南下,途中遇到一位叫王之明的少年,结伴而行。

晚上就寝时,穆虎发现少年内衣织有龙纹,惊问其身份,少年自称是明皇太子。

崇祯太子朱慈烺在李自成退出北京后,散失民间,久无消息。

高梦箕虽然难辨真假,但却有心投机,心想万一这少年是真太子,那就是奇货可居。

于是,他不但不上报,反而急忙将王之明送往苏州、杭州一带隐蔽。

可是世事难料,这王之明经常招摇于众,露出贵倨的样子,引起人们的注意,背后窃窃私议。

高梦箕惧怕惹祸上身,不得已密奏朝廷,弘光帝大惊失色,急忙派遣内官持御札宣召。

清顺治二年(1645)三月初一日,少年来到南京,被交付锦衣卫冯可宗处看管。

第二天,弘光帝面谕群臣道:“有一稚子言是先帝东宫,若是真先帝之子即朕之子,当抚养优恤,不令失所。”

随令侯、伯、九卿、翰林、科、道等官同往审视。

刘正宗当时在弘光朝任职,曾担任东宫讲官,熟悉太子模样,一眼就看出是奸人假冒。

同样熟识太子的方拱乾也被召来辨认,但他出人意料地保持了沉默,由此引来谣言纷纷,对弘光帝不满的人乘机兴风作浪,散布流言蜚语,刘正宗的信誉也大受影响,由此深恨方拱乾。

其实,方拱乾明知太子是假,他刻意沉默,不过是借以表示对弘光政权的不满而已。


(第3页)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