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肃顺一党忙着与柏葰争权,肃顺感觉这是个搞垮柏葰的大好机会,决意利用这次科举的岔子大做文章。
于是,与顺治丁酉科场案和康熙辛卯科场案一样,戊午科场案不再是简简单单的一场舞弊案,而是不可避免地开始与政治斗争息息相关。
当年十月初七,御史孟传金上疏给咸丰皇帝,指出本年顺天闱乡试有舞弊行为,共有四件科场违规事发生:“或主考压令同考官呈荐,或同考官央求主考取中,或同考官彼此互荐,或已取中而临时更改。”
尤其揭发了中试举人平龄朱墨不符,引起物议沸腾。
咸丰皇帝正沉迷于圆明园“四春”
(四名美貌的汉人女子)的美色当中,但孟传金在奏疏中力言事态严重,又不能就此不理,便授权怡亲王载垣、郑亲王端华、兵部尚书全庆和陈孚恩会审此案。
主审者载垣和端华刚好是柏葰的死对头,由此兴起了清朝历史上最大的一场科举案。
清朝初年,顺治皇帝生母孝庄皇太后为了保证满人的血统,下令后宫禁止“小脚女子”
(即汉女)入内。
咸丰皇帝喜欢汉女,但不敢违背祖训,所以将汉女安置在圆明园。
四春后为懿贵妃那拉氏(即后来的慈禧太后)嫉恨,被诬为“内侍匿小脚妇女”
,借口执行祖训杀死。
此事也成为咸丰皇帝逐渐疏远防范懿贵妃的由头。
平龄先被逮捕,但在审问时,支吾不清,不肯交代。
案子还没审清,没两天,他便莫名其妙地“瘐死”
在了大狱之中。
平龄的答卷被重新调出来审查,发现其墨卷(考生原卷)内草稿不全,朱卷(誊录生誊录出的副本)内有七个错谬之处被改过。
追查之下,同考官邹石麟被迫承认朱卷是他所改,他以为错别字是誊录生誊录时的笔误,所以才代为改正。
载垣等人将审理平龄的结果上奏后,咸丰皇帝很愤慨在自己眼皮下还能发生这样的事,于是下令复查全部试卷。
当年十月二十日,在怡亲王载垣、郑亲王端华、兵部尚书全庆和陈孚恩四人的严密监视下,刑部尚书赵光、翰林院编修郭嵩焘(湘系经世派代表人物,后入曾国藩幕僚,与曾国藩是儿女亲家)等人在圆明园重新勘查了全部试卷,最终发现有五十多本试卷也应讯办查议。
其中,新中试刑部主事罗鸿禩的试卷,竟然有三百多个错别字。
咸丰皇帝听说后,惊讶无比,立即派太监到礼部取得试卷,亲眼看到后才不得不信。
他立即召罗鸿禩到南书房复试,复试的文题是“不亦乐乎”
,诗题是“鹦鹉前头不敢言”
,暗有讥讽揶揄之意。
监考官则是郑亲王端华和户部尚书肃顺,阅卷官是兵部尚书陈孚恩。
复试结果,罗鸿禩的答卷“疵蒙谬累”
,罗氏“通关节”
中举的作弊行为一览无遗,当即被逮捕下刑部大狱。
余怒未消的皇帝还下令将主考官柏葰革职,将副考官朱凤标、程庭桂解任,等候进一步的处理。
肃顺从罗鸿禩入手,追查到他与同考官浦安交通关节一事,又将浦安逮捕审讯,整个过程遂真相大白。
原来,罗鸿禩参加顺天乡试前,托同乡兵部侍郎李鹤龄代为通关节,李鹤龄便求助其同年进士、本届乡试同考官浦安。
浦安便与罗鸿禩约好了关节暗号。
阅卷时,浦安找到了带有暗记的罗鸿禩的试卷,便推荐给主考官柏葰。
柏葰看到这本试卷错误百出,便让亲信家丁靳祥去告诉浦安,此本试卷不符合中试条件。
(第3页)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