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其中并不包括改变宗教信仰。
他们希望能拥有自己的教会。
于是为了照顾爱尔兰裔移民的福祉,许多罗马天主教教堂应运而生。
其中最古老的一所,在墓碑村的微笑墓园里还可以看到。
面对天主教徒这般的行动,早先搬进来的清教徒们倒是十分冷静。
原本这片土地就是由罗杰?威廉斯那样的人开发出来的,他们虽然也是清教徒,尺度却宽多了,因此会有那种反应也就不足为奇。
因为有这么一段故事,致使在清教徒占压倒性多数的新英格兰地区,大理石镇和墓碑村一带却例外成了罗马天主教信徒比较多的区域。
2
既然讲到宗教了,就让我们再把话题转回墓碑村吧。
和大理石镇的蓬勃发展相比,可说是完全被人们遗忘的墓碑村,在第二次大战后又重新跃上了地方历史的舞台——而且,还是用跟它那阴森地名满相符的方式。
一九四五年,有一名英国人混在战罢归来的士兵中,来到了墓碑村。
这个人名叫史迈利?巴利科恩,是葬仪社的老板。
史迈利在伦敦继承了祖父汤玛士?巴利科恩一手创办的葬仪社,然而,他这个葬仪社老板不光对死人,连对活着的漂亮的女人也非常感兴趣,一向花名在外。
年纪轻轻的他会来到这鸟不生蛋的地方,也是那坏习惯害的。
他沾上了人家退休上校的老婆,在伦敦混不下去,只好收掉葬仪社,渡海来到美国。
只是,这风流成性的葬仪社老板一上船就后悔了。
为什么呢?因为他亲手关掉的葬仪社在伦敦可是数一数二的老店。
为了让读者了解横渡大西洋的史迈利有多后悔,我们必须先从他的祖父汤玛土?巴利科恩的伟大功绩说起。
汤玛士在世的时候正值维多利亚王朝。
当时身为一介穷记者的汤玛士在因缘际会之下,加入了刚成立的伦敦公墓公司(LondonNecropolis Company)。
这家公司做的是墓地开发的生意,算是当今灵骨塔业者的先驱。
汤玛士的转职正好挑对了时机,当时恶劣的环境、传染病以及贫困的生活,导致死亡率达到颠峰,搭上当时伦敦墓地扩大政策的顺风车,他经手的墓地也大卖。
就这样,他赚到了一笔钱,开始有了自己创业的想法。
一八四〇年,毅然决定自己当老板的汤玛士以买卖墓地得来的钱为资本,在伦敦开了家葬仪社兼礼仪用品公司。
这次的决定又是正确的。
葬仪社比外行人想像的好赚一倍,至于礼仪用品店又比葬仪社好赚个三倍,是会生蛋的金母鸡。
颇有生意头脑的汤玛士不但从法国请来设计师,还替美丽的丧服制造豪华的型录。
跟他的做法相呼应的,是当时因为缝纫机普及而积极拓展市场的伦敦时尚界。
至今依然使用在黑纱上的一种叫做“绉纱”
的材质,为了因应丧服的需求而被大量开发,就是那时候的事。
用到的场合少,价格却很昂贵的丧服或葬礼用品,对上流社会而言是不可或缺的门面摆饰,也因此制造或贩卖它们成了颇有赚头的好生意。
就这样,不管是死人还是活人的钱,都大量流进了汤玛士的口袋。
(第3页)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