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槐王家举族迁到襄邑乡村,许多人都在愁叹,王驭却知道,这恐怕是最好的着落处,再在这京城耗下去,迟早要沦落无着。
就如江州陈氏,一门数代同居,到大宋初年,家族人数已达三万七千口,世称义门。
然而家产所出,哪里能赡济这么多人?朝廷为彰其孝义,每年拨粮两千石,并免去各项税赋。
即便如此,到了仁宗年间,陈氏仍难以为继,最终分产析居,分作六十多个支系,迁徙各路州。
三槐王家尚未全然败落,去了乡里,毕竟还有屋可居、有田可依。
到了皇阁村后,王驭还年轻,虽然事事促迫,却能沉住气,一一安顿好家宅。
又去向那乡里富户请教,在族中头一个寻见一些客户,将分得的二百多亩地佃了出去。
如此,家安财顺,倒比在京城大宅时松裕了许多。
他又留心向那些老农请教,学会相看地色,也知悉了许多农事艺理。
从中,他越发领会到母亲的高明,这农艺更得依着作物天性,方能样样有个收成着落。
其他亲族见他家计处置得好,都来向他请教。
王驭也从不吝惜,尽力帮着出些主意。
族中宗子是王豪,他引着族人迁居这里,自家却常在外头行商。
族中毕竟有不少事务得料理,众人又都巴望着王豪给些指引扶助。
王豪却素性不拘,哪里管得了这些,便在子侄辈里寻了三个,替他照应。
自王安石推行保甲法以来,乡里五户为一小保,二十五户为一大保,二百五十户为一都保,分别选小保长、大保长和都保正副来管领,主掌盗贼逐捕、桥道烟火、词讼斗殴、催督税租等。
王家宗族共六十八户,被计作三大保,于宗族中选命了三人任大保长。
王豪原也被任命为保长,他也将这职任转给了一个侄子。
他自己则不断经商求利,置买田产。
乡中田产三百亩以上为一等户,五百亩以上为无比户。
辛苦十来年,王豪的田产已过千亩,称为无比富强户,被任命为这一带乡里的保正,他避不过,只得应承,却仍将差事交付给三个大保长侄子。
过了二十来年,那一辈或老病或亡故。
王豪又从孙辈里选了三个,分任保长,同时又一起代管宗族事务。
头一个便是王驭,那年他五十三岁,还有两人和他是同一辈堂兄弟,一个叫王统,一个叫王析。
王驭原本不爱出头,也从不争这个名位,只是瞧着过去那些年,各家忙于自顾,于宗族情分上极冷淡,甚而衍出许多仇意。
大家同根连枝,本该互依互助、亲亲睦睦才对。
于是他欣然赴命,想着替这宗族多少尽些力,也算没白姓了这个三槐王姓。
王统和王析两人竟也都有此意,他们三人商议一番,都有些振奋,同愿将三槐王家重新壮大起来。
乡村里每年立春、立秋都要办社,祭拜土地神、五谷神,春祈丰年,秋报收成。
到这一日,连妇人也都要停了针线,村人全都聚在一处。
拜过神后,吃酒吃肉,擂鼓歌舞。
他们王家亲族迁居来皇阁村虽然已经多年,却始终难与本土乡人相容,每到社日,尽都闭门在家,族里只有孩童去凑趣玩耍。
王驭头一个想到的便是说动亲族赴社,一来入乡随俗,能与本地乡人融洽;二来借机让亲族定期团聚相乐;三来大半亲族最怕破费,这春秋两社,家家只须出些酒肉糕饼,轻廉易办。
王驭说出来后,堂弟王析性情平和,人称“王佛手”
,他只略想了一想,便点头赞同。
堂兄王统性情却有些刻板,人都唤他“王铁尺”
,这位铁尺堂兄立即说:“我王家再落魄,也毕竟是个世族,怎好与那些蠢俗乡人混闹在一处?”
王如意已先料到,得给他寻个着落,便笑着说:“这皇阁村大半是我王家亲族,其实已可唤作王家村。
(第2页)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