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在植物学上,蜡梅自己独成一科,和在蔷薇科里有个庞大家族的梅并不相同。
虽然它们同样在出叶前开花,虽然花朵看起来都直接从枝上绽放——其实它们本是出于叶腋,只是那叶子还要很长时间才会出现,待那叶子出现时,这些花朵与它们的香气都幽渺远去,无迹可寻了。
这一天,是2010年元月16日。
在我镜头所及处,尖瓣的蜡梅普遍在凋谢,圆瓣的正在盛开。
我是第一次这么仔细地观察蜡梅,才发现,以前以为就是一种的蜡梅,从花形上就有许多分别。
按植物学术语,就是有很多变种。
我不太确定这些变种是人工有意诱导出来的,还是当初在野生状态下就是如此?就我看到的有限的资料,好像大多为人工培育而出的变种吧。
蜡梅原产于我国秦岭南坡,海拔1100米以下山谷。
进入中国人的庭院的时间却渺不可考。
可以肯定的是蜡梅的栽培历史悠久,范围广泛,品种众多。
从花径大小来看,有小于1厘米的小花类,也有大于4厘米的大花类。
从被片颜色看,有冰色、白黄色、浅黄色、鲜黄色、金黄色和绿黄色的种种微妙色变。
从被片形状看,有细长条形、披针形、长椭圆形、阔椭圆形、近圆形等的分别。
从内被片的颜色观察,则有紫心、红心、绿心、素心和晕心等多种类型。
就花型着,又有碗状、钟状、磬口、荷花、盘状等。
这些性状不同的相互组合,便形成了数量繁多的蜡梅品种。
中国的园艺,不是出于一种普遍的好奇心,而是在传统文化提供了特殊寓意的少数品种上特别用心用力。
好像园艺也是一种人文意义的拓展工作。
一方面,是大量可以驯化培育为美丽观赏花卉的野生种自生自灭于荒野;一方面,却在少数人工驯化成功的种上弄出相当数量有着细微差别的变种,和种种诗意的命名。
蜡梅正是其中的一种。
前些日子写过一篇博文《错过了蜡梅的花期》,几位网友来指教,说,“蜡梅”
的“La”
是这个“腊”
。
这里先谢过一字师了。
也许他们说得都对,我写得也没错。
腊梅是说其开放的时间在腊月。
而蜡梅是说其花瓣上那层光如涂蜡一般。
大家都不错,两种用法都有人用,都有各自的道理。
这其实和中国人的植物命名的随意有关,到了植物学家们那里,为了准确表述,他们都用拉丁文的学名,那是一个科学的但我们看来未免生僻难解的命名系统。
但更多的时候,植物学书上,还是都用蜡梅。
在我印象里,从古到今留下的文字里,还是写作蜡梅为多。
苏轼、黄庭坚都写有“蜡梅诗”
。
(第2页)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