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不重精神-《残雪文学观》

中国人不重精神(第1页)
🎁美女直播

2001年6月4日长沙英才园

劳拉是美国北卡罗莱纳州的大学生,她获得了研究中国文学的奖学金,于去年夏天到长沙访问我。

因为安排仓促,找的翻译又因不合适被她辞退,她又不会说中文,我只好结结巴巴用半吊子英语同她对话。

她对这次访问作了充分的准备,所以接下来还算顺利。

回美国后她就将访谈发表在美国的《MCLC》杂志上,我是不久前才看到的。

于是我将我的记录也找出来,对她那篇加以补充,有的地方加以修正,整理出这篇访谈录。

劳拉年纪很轻,头脑灵活,而且酷爱文学。

我们的谈话持续了大约一个半小时。

后来我又带她去参观了马王堆汉墓,让她饱览了中国灿烂的古文化。

她对我们的古代丝织品和漆器的神奇色彩惊叹不已。

问:你觉得你的作品的英语译文如何?

答:虽然我自己的英文并不好,也能看出英译本是忠实于我作品原来的意思的。

译者之一詹森的文学感觉相当好;另一个译者张健也很不错,竭力忠于原著。

我的作品不好翻,尤其时态暧昧,他们费了很大功夫。

问:美国还有谁研究过你的作品?

答:有个叫所罗门的学者,他最早把我的作品带到台湾(当时我在国内还未出书),出版时,他自己还为我的书写了一篇很精彩的序言,那篇序言今天看起来都不过时。

他也翻译过残雪小说。

还有美国后现代文学主将罗伯特·库佛,青年作家布莱德·马罗,他们俩到处鼓吹残雪小说。

最近我又在美国诗人里面找到了两个新的知音。

我反对个别译者将我的作品政治化。

我的法文版小说集之一就有这个问题,后来我同译者闹翻了,再不要她翻了。

我认为将这样的小说政治化就是庸俗化。

问:你提到卡夫卡是对你产生重大影响的作家之一,你什么时候开始读他的作品?最喜欢哪部作品?

答:八十年代初他的作品就被介绍进来,那个时候的译文大概比现在的质量还高一些。

我特别欣赏《城堡》,当时读了又读。

我认为他的早期作品《变形记》不够成熟,所以被现在的人误解。

我已经写了一本评论卡夫卡的书,书名叫《灵魂的城堡》。

除了《变形记》,他的所有的作品我都非常喜欢。

中国读者接受这位作家会有个很长的过程,这二十多年来对他的解释基本上是从现实主义出发的,立足点不对。

我也写了评博尔赫斯的书。

问:对,我也常听到说博尔赫斯对你影响很大,你们本质上有相同的地方。

还有哪些作家对你的创作产生过影响呢?

答:但丁的《神曲》。


(第1页)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