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斯:一年一度的诺贝尔文学奖颁奖在即,对诺奖,中国人总是交集复杂的情绪,这种情绪不仅隐含在中国的作家中,还包含在中国的读者中。
记者看过一些以前讨论诺奖的文章,觉得里面最多的情绪是中国作家“此地无银三百两的不屑一顾”
及部分的无奈。
这种“不屑一顾”
,也许受到了所谓“清醒者”
“作家的工作就是写作,天天想着获奖的作家是永远不是好作家”
带劝喻性的先入为主占有道德高度的话的刺激。
我们知道,就诺奖而言,这句话并无多少文学成份,但中国,它居然“镇”
住了很多人,这是为什么?至现在,很多中国作家谈诺奖“色”
变。
可是记者作了一个小小调查,发现在中国的普通读者中,诺奖其实是个关注率很高的奖项,并且他们在选择阅读时,诺奖还是个很大的判别标准呢。
残雪:我从来没获过什么奖,影响不也大得很嘛!
我也关心诺奖的新闻,那只是为了娱乐而已。
至于获奖作家的作品,看得很少。
就看过的少量而言,似乎都是通俗的作品吧。
我不写那类东西,我有我的追求,所以也难有得这类奖的希望。
我倒是盼望国内设一个“新实验”
文学奖,扶植我的这种品种,那将是功德无量的事。
为什么赚了钱的那些人大都只能做暴发户?中国的诺贝尔什么时候才会出现?
牧斯:你说你看过的部分诺贝尔获奖作家的作品是通俗的,这话会使很多人感到惊讶与意外。
我知道,你理解的通俗与很多人理解的通俗是不一样的。
我想的问的是,你为什么有这种理解?大家都很想知道你的理由。
或者请你说说,你认为的文学是什么样的?
残雪:在我的印象里,诺贝尔文学奖的评委文学水平并不高。
他们基本上都是那种现实主义的观念。
即使他们有时评出了好作家,那也是因为该作家在读者中的呼声很高。
而他们,仍然用现实主义的框框来解释有创新精神的作家。
这种情况同中国国内也有某种相似,文学无国界嘛,不论在哪里,传统保守往往占上风。
(第1页)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