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的意义及生成机制-《残雪文学观》

小说的意义及生成机制(第5页)
🎁美女直播

而精神活动产生的行为是宏观而长期的,是心理活动的起源。

那么,在精神活动之中沉默着而没有形成行为并产生行为后果的那一部分呢?毫无疑问,被现实主义作家丢弃了。

虽然这一部分包括了非理性、非言语的“意义”

,难道说在文学上就是没有必要存在吗?如果没有“意义”

,那么整个精神分析的基础就是站不住脚的,没有科学实证意义的谬论。

这一非言语的心理话语和图像话语如果说出来,部分地表现出来演义成为一部小说。

那么它的“意义”

又哪里呢?就在残雪小说之中,包涵在残雪小说能指的精神层面的“意义”

之中。

因此,残雪小说的所指能指都不是我们可感的世俗生活,是指向人的精神存在——本真存在。

现实主义小说描摹的是世俗世界中可言说的部分,残雪小说表达的是精神世界中沉默的部分,并赋之以声,描之以形。

五、精神事件的形成机制

这是本文最重要的部分。

由于在世界文学史上没有精神事件的先例,论述是很困难的。

我个人认为,只有但丁的《神曲》真正描述了精神事件内部的抗争过程(虽然形式上受到《圣经》的影响)。

博尔赫斯、卡夫卡和歌德还不完全是精神本体的呈现。

好在佛教修炼中有精神抗争的呈现,只是叫法不一样而已,我这里借此论述。

首先要说明的是,佛教不是宗教,佛教是关于生命如何摆脱在世烦恼而达到超然境界的修炼科学。

超然境界——无爱、无恨、无过去未来的绝对存在,精神的绝对自由。

现在的叫法应该叫“生命科学”

或“生命本体论”

吧。

而且,佛教的生命修炼还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佛教理论和实践还包括了对物质、运动、宇宙、时间的认识,包括哲学。

搞哲学的人往往说佛教是客观唯心主义,佛教却认为佛教包涵了哲学。

现代人认为佛教是迷信,那完全是无知。

去从事烧香拜佛之类的活动,那更是无知。

但由于佛教从不对外招生(我国77年高考招收过一批),而是以无比繁多的形式来启迪世人,让世人自己去悟彻而觉悟入佛门修行。

由于佛教玄妙的传授方法(如,拈花微笑),后来人们把佛教宗教化了,世存的佛教多是一种形式。

最初修炼的人学习除去世俗的烦恼。

具体做法是洗涤七情:喜、怒、哀、乐、悲、思、恐,和六欲:眼、耳、鼻、舌、身、意,达到不悲不喜,不让世俗的一切物像摇撼你的心志。

在第二步的修炼中,修炼者在入定之后内视自己的身体,叫观。

观的过程首先要灭念,或用一念替万念。

这个过程的深入之中,修炼者就会在万念俱寂之中看到和听到脑子里发出的各种妖魔鬼怪的声音:厮杀声、怒吼声、惨叫声,等等。

也会看到脑子里(大脑前叶处)会产生各种图像。

如果修炼者一动念走神分心,跟着追逐去看去听这些图像和声音,就叫“着相”

或入“魔障”

修炼者就会半途而废,出现精神问题,现代话说就是精神坠落,落入魔掌。


(第5页)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