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家花园的世界主义上海真是个奇妙的地方-《慢船去中国》

王家花园的世界主义上海真是个奇妙的地方(第2页)
🎁美女直播

“王筱亭:1850年从宁波到上海,粗通英文,入买办穆炳元门下,学习经纪。

遂入美国法利洋行,从事签约劳工和鸦片贸易。

1860年时,从跑街,跑楼升致买办,同年,长子王崇山出生。

王崇山:1861年出生在宁波,成年后作为世袭买办,成为法利洋行的买办,同时任美国利邦洋行买办。

正值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上海的迅速发展时期,洋货大举进入中国并迅速向中国内地扩张,王家父子大展身手,成为旅沪宁波人中的巨富。

王佩良:1887年出生于上海,庚子赔款的留美学生,学习机械制造,王家的第一个留美学生。

学成归国后,继承美国法利洋行买办,并成为王家的第一个实业家。

在中国资产阶级发展的黄金时期,他开办宁波轮船公司,并沿途自建码头和仓库,后开办精良修船厂,除修船和拆船以外,也承接造船。

后大部被毁于太平洋战争时期。

但在买办方面,仍借战争时期,海路阻断,化学原料飞涨之机,发了大财。

他是王家,也是中国的最后一代买办。

随租界废止,时代变化,买办业衰微。

1947年,他迁往香港,大败于投机香港股市。

1964年,在香港逝世。

王甄盛:1918年出生于上海,王家主要继承人,MIT工商管理硕士。

香港法利洋行总代理。

王简妮:1967年出生于新疆阿克苏,美国新泽西州立大学经济系毕业,美国法亚洋行驻华雇员。”

老太太将镜框里的中文恢复成了英文,念给美国学生听。

“他们家当中断了一代人。”

有学生指着王甄盛和王简妮中间的空挡,说。

“大概在1949年革命以后流散到世界各地去了。”

老太太解释,“这在上海,是很普遍的事实。

1949年的前后对上海来说,是完全不同的两个世界,上海文化在1949年因为意识形态的转变,被完全切断。

上海的红色政权并不珍惜自己城市独一无二的历史和面貌,你们知道,1949年以后的上海人把English叫什么,叫‘阴沟里去’。

殖民地的解放浪潮以后常常会发生这样的事,由于仇恨,由于屈辱,也是由于无知。

他们并不知道自己在破坏这土地上最有价值的遗留物。”

“如果是这样的,为什么在你的家里,仍旧可以看到这么多老上海的东西呢?”

另一个学生问,她在上海兴国路上租借的一栋西班牙式的老洋房里,到处陈列着老上海的生活遗迹,挂在她家门厅窗边的,是1931年上海童子军的队旗。

傍边的镜子,是1920年代南洋兄弟烟草公司的礼品,镜子下放着100年前海运到上海的Singer缝纫机,仍旧可以用。

而在窗下的椅子,则是赫德时代的海关财产。

她的房子,是消息灵通的外国旅游者到上海必游之地,在上海的外国人里有时流传着,老太太可以用这样的生活挣钱的闲话。

“它们都是我一点一滴从民间收买来的,都是中国人觉得无用,但是也舍不得扔掉的旧货。”

老太太说,“我从他们手里买来时,大多数人为能将这样的旧货变成钱而欣喜不已。”

她说着将在餐馆里陈列的家具一一指出,“慢慢的,在上海的外国人有了这样的需求,一些心里亲近西方的上海人也开始学习到这种方式,这个餐馆就是很好的例子。


(第2页)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