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整个呼家堡,除了老德之外,没有一个人知道,呼家堡收入的第一笔巨款——四十七万,有一大半“千里送鹅毛”
了!
那一年,呼家堡人并没有分红。
春节时,呼家堡人吃的仍然是85%面包成的饺子,连呼天成也不例外。
不过,就在“千里送鹅毛”
之后,村里的会计老德光荣地退休了。
从此,“铁算盘”
老德成了菜地里的一名菜农,干的是轻活。
应该说,呼天成是无心插柳。
他看重的是“人场”
,他要种植的是一个有放射性的声音。
在那七年时间里,他几乎是年年进行如此的“慰问”
。
可他没有想到的是,在无意之间,他做了一个天大的“广告”
!
在一些有“身份”
的家庭里,“呼家面”
这个名称不胫而走!
“呼家面”
这个品牌,是从人们的口头走向市场的。
它先是悄悄地在一些“体面”
的人家流行,而后才走向社会的。
这种小袋装的面粉,在一个时期里,成了高贵和体面的象征。
后来,当整个社会全面走向商品经济时,那种小袋食品的方便快捷,已成了所有食品行业争相模仿的一种包装。
三年后,当呼天成决定更换面粉厂的设备时,他所培植的“人场”
发挥了极大的效用。
那时候,买进口设备是需要上头一层一层来批的,那些“批文”
需要过一道道关卡,盖无数个公章。
在城市里,有很多单位为了跑“批文”
整年住在北京,一两年也不一定能跑下来。
可呼家堡要的这套进口的面粉设备,“批文”
全部跑下来,却仅用了三十七天!
应该说,一个人的大气是由时光和阅历来熏染的,而一个人的豪气却是由物质来铺垫的。
当呼家堡的年收益超过千万时,呼天成那些像树棍一样的字迹就成了无往而不胜的“金字招牌”
,成了一道道万金难买的“手谕”
(第3页)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