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回来吃午饭吗?”
补玉问他。
老张已走到门外,槐树影子花碎地撒在他脸上。
补玉突然看见了许多年前的老张。
不,小张。
退回去三十年,叫张亦武的这个男人应该是好看的。
应该非常清秀,几乎楚楚动人:一张尖下巴的白净脸,笑起来窝进两颊的嘴角,小巧的鼻子。
“不了……”
老张笑着说。
“午餐费可不退哟!”
补玉俏皮地说。
“没关系。”
补玉看出老张为二十块午餐费心痛了一下。
老张第一次来“补玉山居”
时补玉就发现了他的不宽裕。
那是五年前,“补玉山居”
一个床位才十块钱。
他问有更便宜的没有,回答是“没了”
。
他的脸刹那间空白了,能看出他预期的价钱和现实差异巨大,但他又像那种好面子,不愿还价的人。
当时是下午三点多,假如赶回镇上,再去赶回北京的长途车是危险的,因为一旦赶不上末班长途车就意味着得花更多的钱在县城住店。
所以他痛下决心,就敲自己一笔睡个十块钱的昂贵觉吧。
但他那十块钱的一觉睡得活受罪,大统铺上同时睡了半个团小组的男青年,(女青年团员们睡隔壁的大统铺)大半夜都在扯着嗓子相互逗闷子,因为他们想让隔壁的女共青团员们听见。
女共青团员们果然听得见,不时爆发出大笑。
老张第二次来是和“文婷”
一块来的。
补玉打招呼:“哟,把老嫂子带来一块玩玩?”
老张做看了“文婷”
一眼,笑笑说:“这儿风景如画空气鲜美……”
那一次,老张去河南人开的小卖部买烟,回来问补玉,村里有没有卖便宜烟的地方。
补玉问他花多少钱买了一盒“牡丹”
,他告诉她十块。
补玉说:“把烟给我。”
她拿着老张刚买回来的烟转身就走。
小卖部开在进村的路边,一共四家,全是河南人。
他们中的一个人最初漂流到北京当建筑民工,后来发现了这个不大的旅游点,就开始把河南的烟卷贩过来卖,从一个土坯房发展成六间大屋,用河滩上的石头垒墙,上面盖着桔红色瓦,经销上百种杂货。
陆陆续续,这里的百货生意就被四个河南人包了。
(第2页)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