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叫她“妈妈”
。
莱拉没有让他们改口。
莱拉今天费了一些工夫才让孩子们安静下来,让他们排好队,依次走进教室。
塔里克和察曼打穿了两个相邻房间之间的一面墙壁,将它们改建成这间教室。
地面依然有很多裂缝,而且有些地砖也不见了。
它临时铺着一层防水油布,但塔里克承诺很快会把缺失的地砖补上,然后再铺上地毯。
教室的门口上方挂着一块木板;挂上去之前,察曼把它打磨得很光滑,涂上了闪亮的白漆,然后用刷子在木板上写了四句诗。
察曼去找有关部门申请资助的时候,那些人总是抱怨外国承诺给阿富汗的援助资金还没有到位,整座城市的重建也很慢,有人把钱贪污了;还说塔利班已经重整旗鼓,即将回来复仇,而且世界将会再次忘记阿富汗。
莱拉知道这四句诗是察曼对这些人的回答。
那是他最喜爱的哈菲兹写的诗句:
约瑟将会重返迦南,请别悲哀
棚屋将会回到玫瑰花园,请别悲哀
如果洪水即将来临,吞没所有的生命
诺亚方舟是你们在风暴中心的指引,请别悲哀
莱拉从这块匾牌下面穿过,走进了教室。
孩子们纷纷入座,翻开笔记本,叽叽喳喳地说话。
阿兹莎正在和相邻一排座位上的一个女孩聊天。
一只纸飞机划着弧形飞过教室。
有人把它扔回去。
“打开你们的法尔西语课本,孩子们。”
莱拉说着把她自己的课本放到讲台上。
在一阵齐刷刷的翻动课本声中,莱拉走到了那扇没有窗帘的窗边。
透过玻璃窗,她看见操场那群孩子正在排队练习罚球。
在他们上方,在群山上方,早晨的太阳正在升起。
篮球框的金属边缘、轮胎秋千架的铁链、察曼脖子上挂着的哨子和他那副镜片完好的崭新眼镜反射出耀眼的光芒。
莱拉双手按着温暖的玻璃窗。
闭上了她的眼睛。
她任凭阳光照耀着她的脸庞、她的眼睑、她的额头。
刚回到喀布尔的时候,他们不知道塔利班将玛丽雅姆埋在哪儿,这让莱拉很难过。
她希望她能够去探访玛丽雅姆的坟墓,陪她坐一会儿,留下一两朵花儿。
但莱拉现在明白这没有关系。
玛丽雅姆离得并不遥远。
她就在这儿,在这些他们重新粉刷过的墙壁之中,在他们种下的那些树苗之中,在那些给孩子保暖的毛毯之中,在那些枕头、书本和铅笔之中。
她就在孩子们的笑声之中。
她就在阿兹莎背诵的诗句和她朝西方鞠躬时念出的经文之中。
但是,最重要的是,玛丽雅姆就在莱拉自己心中,在那儿,她发出一千个太阳般灿烂的光芒。
(第4页)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