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里哀先生的家庭生活,正如他的社会生活那样,是受同样的思想支配的。
对那些有机会就近观察的人,迪涅主教所过的那种自甘淡泊的生活,确是严肃而动人。
和所有老年人及大部分思想家一样,他睡得少,但他的短暂的睡眠却是安稳的。
早晨,他静修一个钟头,再念他的弥撒经,有时在天主堂里,有时在自己的经堂里。
弥撒经念过以后,作为早餐,他吃一块黑麦面包,蘸着自家的牛的乳汁。
随后,他开始工作。
主教总是相当忙的,他得每天接见主教区的秘书——通常是一个司祭神甫,并且几乎每天都得接见他的那些助理主教。
他有许多会议要主持,整个宗教图书室要检查,还要诵弥撒经、教理问答、日课经等等;还有许多训示要写,许多讲稿要批示,还要和解教士与地方官之间的争执,还要办教务方面的信件、行政方面的信件,一方是政府,一方是宗教,总有作不完的事。
那些无穷尽的事务和他的日课以及祈祷所余下的时间,他首先用在贫病和痛苦的人身上;在痛苦和贫病的人之后留下的时间,他用在劳动上。
他有时在园里铲土,有时阅读和写作。
他对那两种工作只有一种叫法,他管这叫“种地”
到预期目的和效果的即真理。
把真理和有用完全等同起来,否,他说:“精神是一种园地。”
日中,他用午餐。
午餐正和他的早餐一样。
将近两点时,如果天气好,他去乡间或城里散步,时常走进那些破烂的人家。
人们看见他独自走着,低着眼睛皮浪(Pyrrhon,约前365—约前275)又译“皮罗”
。
古,扶着一根长拐杖,穿着他那件相当温暖的紫棉袍,脚上穿着紫袜和粗笨的鞋子,头上戴着他的平顶帽,三束金流苏从帽顶的三只角里坠下来。
他经过的地方就象过节似的。
我们可以说他一路走过,就一路在散布温暖和光明。
孩子和老人都为主教而走到大门口来,有如迎接阳光。
他祝福大家,大家也为他祝福。
人们总把他的住所指给任何有所需求的人们看。
他随处停下来,和小男孩小女孩们谈话,也向着母亲们微笑。
他只要有钱,总去找穷人;钱完了,便去找有钱人。
由于他的道袍穿得太久了,却又不愿被别人察觉,因此他进城就不得不套上那件紫棉袍。
(第1页)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