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译序-《北回归线》

代译序(第2页)
🎁美女直播

回国后他定居加利福尼亚州,直至1980年去世。

米勒著有七部小说。

两部剧本及许多书评、游记、回忆录、书信集和论文集。

两部“回归线小说”

当属他最著名的作品,而1949—1960年间出版的“殉色三部曲”

(《性爱之旅》、《情欲之网》、《春梦之结》)——加上《黑色的春天》(1936)和《在克利希度过的平静日子》(1956)这两部纪实小说——亦是研究其生平的重要资料。

《马洛西的大石像》与《空调恶梦》是两部游记,文笔生动、流畅,也很受评论家重视。

米勒自幼聪颖过人,手不释卷,在三十三岁辞去工作专事文学创作之前,就已读过西方和东方许多文学家、哲学家的代表作,诸如陀思妥耶夫斯基、斯特林堡、尼采、兰波、罗摩克里希那、老子、诺斯特拉达莫斯(1503—1566,法国预言家)等。

他还潜心研究过佛教掸宗、荷兰后期印象派画家凡高的绘画、日本画家葛饰北斋的浮世绘、古犹太苦修教派的教义、神秘学、星相学这样一些令常人觉得稀奇古怪的学问。

在英语作家中他并不推崇公认的古典大家,却醉心于卢梭、康拉德、爱默生、D·H·劳伦斯等富于叛逆、创新精神的英美作家,自己也继承并高扬了这种精神。

无论在写作风格还是在思想倾向上,米勒均有独到之处,既不同于以往任何一位英美作家,也比他身后的众多模仿者更具特色。

他是美国文坛上“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的一位怪杰。

他和同时代的另一位美国作家、美国现代派小说鼻祖格·斯泰因是二三十年代美国旅欧作家中最具影响的人物,而且两人有许多共同之处——都曾被误解,其才能和地位多年后才得到承认,都是与现存社会伦理、价值观格格不入的虚无主义者、无政府主义者(斯泰国的无政府主义、虚无主义观念体现在其作品的语言及逻辑方面,而米勒则主要体现在其性道德观和社会与个人的关系方面)。

在欧美各国取得“轰动效应”

的《北回归线》究竟是怎样一本书呢?

《北回归线》是米勒的第一部自传体小说,也是他出版的第一本书。

此书以回忆录的形式写就,米勒在书中追忆他同几位作家、艺术家朋友在巴黎度过的一段日子,旨在通过诸如工作、交谈、宴饮、嫖妓等超现实主义和自然主义的夸张、变形生活细节描写揭示人性,探究青年人如何在特定环境中将自己造就成艺术家这一传统西方文学主题。

从艺术形式上看,米勒的“回归线小说”

同斯泰因的《商第传》和乔伊斯的《尤利西斯》一样,创造了一种新的小说形式——用挪揄、夸张的笔触即兴描写自己的一段时间内的全部经历,不论是美还是丑,同时掺进一段段怪诞、冷峻、出人意料的议论。

《北回归线》没有连贯的或贯彻始终的情节,也不标明章节(分为十五部分),作者想到哪里便写到哪里,对他的素材从不作任何选择和梳理,如书一开始提到作者住在波勒兹别墅,作者的朋友鲍里斯发现自己身上生了虱子,作者便:“剃光了他的腋毛”

接着作者评论道:“住在这么漂亮的地方怎么居然还会生虱子?不过没关系。

我俩,我和鲍里斯也许永远不会彼此这样了解,若不是靠那些虱子。”

此后他又根据鲍里斯对天气的预测联想到“时光之癌症正在吞噬我们”

,点明书名的另一层含义。

一事一议、触景生情,这是米勒在《北回归线》及其它几部作品中的习惯写法,有时兴之所至的大段议论反倒比漫不经心、娓娓道来的一则则轶闻趣事占去更多篇幅。

作者的想象力异常丰富,往往由一件日常小事引出许多跳跃式的、不符合逻辑的、匪夷所思的联想,发出令人莫名其妙、甚至目瞪口呆的感慨。

“沿着香榭里舍大街走着,我不断想到自己真正极佳的健康状况。

老实说,我说的‘健康’是指乐观,不可救药的乐观!

我的一只脚仍滞留在十九世纪,跟多数美国人一样,我也有点儿迟钝。

卡尔却觉得这种乐观情绪令人厌恶,他说,‘我只要说起要吃饭,你便马上容光焕发了!

这是实话,只要想到一顿饭——另一顿饭,我就会活跃起来。


(第2页)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