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美国人死了-《人在欧洲》

一个美国人死了(第2页)
🎁美女直播

你不记得了吗?

我记得,所以我心里微微地紧张,害怕见到中国文字,要我准备为日本天皇之死觉得难过、惋惜。

在我正紧张的时候,英国的《太阳报》却大张旗鼓地对裕仁批判起来。

这真是异数。

大部分的西方媒体在裕仁重病之后,都只是“行礼如仪”

地报导天皇吐血的次数、心跳的频率、昏睡的时数。

欧洲人对日本的经济“侵略”

非常在意,步步为营,对裕仁所代表的日本政治侵略历史,却没有多大兴趣,那毕竟是别人家的事,“与我无关”

《大阳报》用了严厉的言辞指控裕仁的战争责任,强调了日军的暴虐残酷,陈述了受害者巨大的痛苦。

啊,你惊讶地叫了一声,《太阳报》是在为咱们中国人说话吗?

不是。

《太阳报》所指的受害者,不是以千万计的中国百姓,而是以百千计的英国俘虏。

他们,在俘虏营中受到虐待。

四十年过去了,西方已不再时兴谈日本的战争责任。

一旦谈起时,人们心中记得的“受害者”

竟然是相较之下极其少数的英国百姓。

有谁记得那千万个没有面貌、没有名字、没有声音的中国百姓吗?

※※※※※

有些中国人是记得的。

《中时晚报》副刊就曾经以“我们要求裕仁对中国人谢罪”

为专辑主题。

这样的言论,会不会引起日本社会的注意?会不会成为西方媒体的新闻?

没有。

我不曾在欧洲任何报纸上读到“中国人如何看日本人”

的报导。

但是,当广岛市长说“天皇应该为战争负责谢罪”

时,它却成为重要新闻。

而广岛市长认为天皇应该谢罪的对象是谁呢?当然是蒙受原子弹大难的日本人!

除了他们,还会有谁呢?

※※※※※

你露出很世故的表情,不屑地说:美国人命、以色列人命,比巴勒斯坦人命贵重;英国人、日本人命,比中国人命值钱;SoWhat?在封建时代,路上失控的一辆马车,可能压死一个王孙贵族,也可能撞死一个卖油郎,结果就是不会一样。

大街小巷会把那惨死的贵族的姓名挂在嘴边,路可能因而拓宽,车马行驶条规可能因而更改,马车夫可能因而入狱——谁也不会记得那卖油郎的名字。

你说的当然不是全没道理。


(第2页)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