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在《夜光杯》版面上读到说“抬杠”的一篇短文,颇为兴奋。
一在“抬杠”这词汇,我以为只是陕西的方言,从字面上很难揣摩其本意所指,所以在已往的写作中很少采用,艰涩的方言不仅于文字叙述难增色彩,反倒会给读者造成阅读障碍,如同吃饭碰到硌牙的沙粒,这是我选择方言的标准。
读到这篇说“抬杠”的有趣文章,起码让我知道陕西之外的某个地域的人,也说“抬杠”这个话。
再,由这篇文章的阅读,引发起我的有关“抬杠”的趣事趣人的记忆,也想说一说凑点趣谈。
在我生活的关中乡村,在我工作过的机关,几乎每个村子每个单位都会遇到一个爱跟人“抬杠”的角色。
所谓“抬杠”,主要指说话,你说东好,他偏会抬出西好的例证,似乎总与人作对,闹别扭。
乡间把这种人称为“杠头”。
民间流传着不少关于“抬杠”的经典话语。
孙子问爷爷:“树上的柿子咋那么红呀?”爷爷说:“日头晒的。
桃呀杏呀沙果呀都是日头晒红的。
”孙子反诘:“红萝卜长在土里,压根儿没见过日头,为啥也是红的?”爷爷被问得哑口无言。
孙子又问:“爷爷你脸上咋有那么多渠渠儿(皱纹)?”爷爷说:“爷爷老了。
老了的人都是这个样子。
你长到爷爷这把年纪,也是满脸的深渠儿浅渠儿。
”孙子又反诘道:“咱家的猪娃刚生下来,为啥也是一脸渠渠儿?比你脸上的渠渠儿还多还深?”……
类似这种“抬杠”的民间笑话,常常把取笑的对象对着私塾先生,让他们在学生的“抬杠”话语的反诘中出丑。
我粗略想来,“抬杠”的人多出自天性,性格使然。
他们好像从小小年纪就显示出不归行列而旁逸斜出的个性,用今天的话说属于“另类”。
他们的思维往往是反向的,而且很敏捷,随时随地都会对大路的主流思维做出反向的辩驳。
就我接触和见识过的“杠头”人物,有的性格倔拗,行为举止和脸色眼神,都让人一看就是个不入辙的家伙,出口就会顶得你跌个跟头,反不上话来;有的性情却十分随和,蔫不拉唧不动声色,脸孔和眼角总浮泛着捉弄人的神气,轻声慢语里亮出来的却是意料不及的“杠话”。
他们看似处处与人作对,却获得周围人的喜欢,在于他们的“杠话”给人们带来意外的惊喜,得一时之开心,并不计较那“杠话”违背了普遍的生活哲理。
有时候,他们的“杠话”却被生活实践所证明,因为生活运动里往往有“少数人掌握真理”的事象存在。
(第1页)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