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我不是特别能够适应高原的气候。
站在那罗巴学院正中央的大院子里,我觉得口干舌燥,头昏目眩。
这里是落基山脚,丹佛市往北100多公里,海拔大约2000米,雪山层叠,天空深蓝。
藏传佛教高僧敦珠仁波切生于1940年,1987年4月圆寂。
据说,敦珠仁波切修行高深,学问精湛,然而热爱美酒女人,与无数美国女弟子有染,可算是不折不扣的花和尚。
他1959年出走印度,1974年在美国科罗拉多州创办那罗巴学院。
同老资格垮掉派诗人亚伦·金兹伯格过从甚密。
我走出招生办公室,迎面撞见一对男女,模样奇特。
黑皮肤男人精瘦细长,两眼迸出魔术师一般的异光;旁边的白种女孩,细眉细眼,齐头短发,穿着短裤拖鞋,身高不及那黑人的腰。
我们打了招呼,相互介绍。
黑男人名叫兰斯洛,白女孩叫玛丽,都是加拿大人。
没料到,他们俩居然都会讲不错的中文。
我对他们说了实话。
多年前,我就拜读过敦珠仁波切上师的著作,也听说了关于那罗巴学院的种种故事。
对于藏传佛教修行混合现代心理学的硕士学位,我也曾经颇感兴趣。
不过,我已放弃当心理医生的想法。
兰斯洛目光炯炯,对我长久注视,然后慢条斯理地问:为何要放弃?我看你做心理医生挺合适。
我问他何以见得,他的回答毫不迟疑:这世界上,有些东西,唯有少部分人能看见,闻见,听见;我看出来,你有这种能力;当然,这种意识,一般处于沉睡状态,需要老师帮着开发和培养;还要防止走偏,有很多人,修行不成,自己倒成了心理病人。
我请兰斯洛给我算命。
他露出雪白的牙齿,呵呵大笑,不置可否。
他又说,在藏传佛教传统里,能预感某些未来的事件,并不稀奇。
独自一人,到荒野里待上几天,不吃东西,慢慢会看到一些事情;有时候,感觉特别清晰;过去和将来之间,不存在明显的距离;那种感觉会让人吃不消,除非你有过严格的内心修炼。
我问兰斯洛:既然看见,那能否影响或改变什么?他正色回答:可能性极小,种子早已种下,不论他人,还是自己,都很难改变。
我说,正因如此,我不适合也不想做心理医生。
他们二人都喜欢中国,对“藏独分子”
的一些时髦政治剧嗤之以鼻。
兰斯洛真诚地认为,汉族是本性单纯的民族,至于关注钱财,沉湎于现世和当下,都意味着心灵世界的朴实和简单,而不是相反。
遭到我的强烈反驳后,他依然苦笑着坚持己见。
中国人心无旁骛,他说,所有的喜怒哀乐,都捆绑在单纯的物质性追求上,因此更坚强,也更幸福;当然,接下来会有无端的横逆之祸,天和地的大报复,等等;但这些都是宇宙的轮回,并非中国人本身的过错。
我们从下午辩论到晚上。
兰斯洛拉着我的手,依依不舍。
他特别叮嘱我,一路当心,特别是今后两三天。
我不明白这家伙的意思,也懒得探究。
科罗拉多州落基山脚下,波尔多市。
雪山顶上,最后一抹幽暗的红光,淹没在无垠的大黑暗中。
那是1999年4月16日傍晚。
二
第二天,1999年4月17日,星期六。
科伦拜因高中毕业舞会。
(第1页)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