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的人类,如“北京人”
、“山顶洞人”
等都是居住在洞穴中的。
《易经》中记载有:“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
。
这表明,我们的祖先,最初的居住方式为穴居。
人类所居住的洞穴具有安全、舒适等优点,其空间特点和结构特征都代表了一种生态文明,反映了人类从动物本性到人类天性的发展。
在汉语词汇中,我们不难发现这样一些有意义的词汇:“山洞”
、“窑洞”
、“洞房”
、“洞天”
、“别有洞天”
、“龙穴”
、“穴位”
等等。
《汉典》中,对“别有洞天“是这样解释的:“洞中另有一个天地。
形容风景奇特,引人入胜。”
语出自唐朝诗人李白的《山中问答》:“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恰是因为时间的渺远,空间的远隔,许多美好的话题由此而产生。
这或许是因为“宇”
和“宙”
始终是人类无法回避的问题。
余秋雨先生在白莲洞里用“温软的手指触摸着坚硬的化石,易逝的生命叩问着无穷的历史。”
揭开人类历史的神秘面纱,我们不难发现,人类最初的摇篮就是洞穴。
早在70万年至20万年以前,在北京人还保留着猿的特点的远古时期,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山洞里,就保存有古人类生活的遗迹。
如此算来,我们的祖先栖居于洞穴之中的历史至少有近百万年。
那里不仅埋有我们祖先的白骨,还有我们初为人类的文化。
从类人猿历经演变、进化,发展成为现代人,人类最初的安全感和温馨都得益于洞穴:当时的人类以狩猎为生,在洞穴中他们感到很安全,在洞口生火,这样既能取暖又能让他们烤肉的同时防范野兽的攻击,这是种简单的生活,是当时所有人类的基本生活。
在这里,生命得以孕育,种族得以延续。
人类文明的探询之路也由此起步,要知道,这条路并不好走,时而波涛汹涌,起伏不定;时而万马齐喑,陷入困顿;时而一马平川,星光灿烂;时而暗流湍生,柳暗花明……但无论何种情形,人类文明总是在洞穴的佑护下、在人类的勤劳中孕育出惊喜。
余秋雨先生曾在白莲洞前感叹“白莲洞要么不进,进去便是半个诗人”
(第2页)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