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晗们的蹿红,让主流时尚界颇有点措手不及。
按往常的惯例,全球顶级的女性时尚杂志不会选择男星为封面人物,然而,在2015年的2月份,中国最重要的两本女性时尚杂志的封面,分别出现了两张90后男星的面孔。
《ELLE》选中的是鹿晗,《芭莎》选中的是吴亦凡。
“这真的不是互相通气,是不约而同!”
芭莎发行人苏芒一字一顿地对我说。
2月9日,这位在时尚界浸淫了20多年的“教母级女魔头”
,与我一起见鹿晗。
鹿晗们的造星路径,与以往的大众偶像明星有很大的不同,首先,他们是社交运动的产物。
过往的明星制造路径,基本上延续了演艺产品——大众媒体关注——话题营销的三部曲。
可是鹿晗们则大大缩短了发酵的过程,他们首先是在社交媒体里实现精准粉丝的聚集,而其渠道则是贴吧、QQ群、微信朋友圈、微博名人排行榜,等等。
在形成了相当的粉丝群体后,再反向引爆于大众媒体。
这一路径颇似几年前的“小米模式”
。
在这一生态中,明星与粉丝达成了直接的沟通关系,原有的经纪、代理模式很可能被抛弃。
其次,他们代表了圈层消费的兴起。
从表象上看,鹿晗们的流行与很多年前的小虎队非常近似,可是,实质则有很大的差异。
当年的小虎队走的是大众消费的路径,一夜成名,举国男女老幼皆知。
而鹿晗们则较长时间发酵于特定的属性人群中,即便在某一圈层中已俨然成“神”
,可是圈层之外的人却完全无感。
也就是说,鹿晗粉丝圈的内向性很强,族群特征更鲜明,甚至与之前的“玉米”
相比,更具有纪律性。
明星能够展现才艺的空间也变得空前的跨界多元,与此同时,其流行的生命周期将变窄,对其他圈层的渗透力则有待考验,这应该是未来的互联网明星或互联网商品的基本特征。
小众消费、圈层经济、跨界营销,这些在电子商务领域已然耳熟能详的名词,显然已经“入侵”
到了娱乐时尚界,它们将可能再造娱乐产业链中的每一个环节。
五
告别鹿晗,看着他压低帽檐,与中学同学“老高”
一起消失在冬夜北京的薄雾中。
我问苏芒,她正赶着要去参加好闺蜜章子怡的一个派对:“你怎么看鹿晗?”
苏芒说:“他们看上去很熟悉,但实际上很陌生。”
(第3页)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