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迷宫
人们越来越多地使用电脑写作了。
人们夸奖“386”
比“286”
好、“486”
比“386”
更好,那情形很像是在夸奖这个人比那个人更聪明。
就像智力比赛,所谓“更聪明”
即是说:运算(理解)的速度更快,存储(记忆)的信息更多,以及表达得更准确和联想的范围更宽广。
于是有一个可笑的问题提出:用“486”
写作,会比用“286”
写得更好吗?这个可笑的问题甚至不用回答。
但与这个问题同样可笑的逻辑却差不多通行,比如:要是我们写得不及某人,我们首先会怪罪我们的大脑不及某人。
如果作品的美妙和作者的智商不成正比,如果我们的文学止步不前而世界上仍在不断涌现出伟大的作家,我们主要应该怪罪什么呢?如果“486”
并没有写出比“286”
更有新意更有魅力的作品,大家都明白,是坐在“486”
前面敲打键盘的那个人不行。
如果一个智商很高的大脑却缺乏创造力,只能不断地临摹前人和复制生活,其原因何在呢?
我看过一位哲学家写的一篇谈“电脑与灵魂”
的文章,其中有这样一段话:
躯体和灵魂之间的模糊分别通常是理解为躯体与心灵,或者大脑与心灵之间的分别。
研究这分别的一个途径是问:大脑是否能够做到心灵所能做的一切……
“当然,目前更受注目的一个问题是电子计算机(电脑)是否有人……一样的能力……假如电子计算机能做到的跟人一样,则我们也只不过是电子计算机而已;也就是说,我们的存在也并不独特。
从这个角度看,我们其实正在问‘人是否存在’——一个与传统问题‘神是否存在’有同样重要性的问题。”
显然,大脑做不到心灵所能做到的一切。
心灵比大脑广阔得多,深远得多,复杂得多。
甚至所谓无限,我想其实也只是就心灵的浩渺无边而言。
我们生存的空间有限,我们经历的时间有限,但我们心灵的维度是无限的。
在电脑方兴未艾突飞猛进的时代,我们更容易发现,人的独特之处,究其根本不在于大脑,不在于运算得更快和记忆得更牢,而在于心灵的存在。
浩渺无边的心灵,是任何大脑和电脑所无能比拟的。
再高超的电脑也是人的造物,再聪明的大脑如果没有心灵隐于其后,也只近似传声筒或复印机。
恰恰是心灵的浩渺无边,使人的大脑独具创造力,使文学成为必要,使创作能够永恒,使作家常常陷入迷茫也使作家不断走进惊喜。
大脑不能穷尽心灵,因此我们永远为心灵所累不得彻底解脱,也因此,我们的创作才有了永无穷尽的前途。
所以,如果“486”
写得不如“286”
,我们应该怀疑的是:在“486”
前面,“人是否存在”
?键盘噼噼啪啪地敲响着,当然不能怀疑一个血肉之躯的存在,也不能怀疑一个正常大脑的存在,但我们有理由怀疑心灵是否存在?就是说,聪明的电脑或者聪明的大脑是否联通了心灵,其运作是否听命于心灵?心灵不在,即是人的不在,一台聪明的电脑或大脑便是人或上帝的一次盲目投资。
(第1页)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