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种有关丧仪的习俗,寄托着哀思,也稀释了痛楚。
如今,大家住在密不透风的钢筋水泥森林里,失去了田园的宽阔和农舍的疏朗。
如果有一个濒临死亡的人执意要死在家里,估计大家都会不知所措。
茫然和惊吓还有无尽的焦灼,会使活着的人煎熬在巨大的混乱中。
需要普及关于死亡的知识。
我希望有人告诉我,死亡来临之时,如果我不曾昏迷,我将遇到怎样的麻烦?有何种应对的方案?我不希望对自己生命的最后阶段,稀里糊涂一无所知。
我希望像出国旅游之前,先发我一张到达国的地图,以便心中有数。
我希望我的家人对我的死亡有比较充分的准备。
他们首先在精神上接受这件事情的必然性,不悲戚和惊惶。
在我最后的时刻,保持温和的平稳与冷静,如果实在忍不住,就轻轻地哭泣几声,以示告别。
如果在我远行时分,回头看到他们捶胸顿足泪眼滂沱,我会感到无能为力并因此深深不安和愧疚。
我希望不要抢救我,不单是为了节省药品,而是因为这样做违背了我的意志。
为了让我有短暂的苟延残喘而劳民伤财,实在得不偿失。
我已无怨无悔地度过了整个人生,当应该画上句号的时候,迟迟不落笔,这个尾结得不好,是为憾事。
临死之前,我希望当我不想喝水的时候,就不要喂我水了。
当我不想吃饭的时候,就不必劝我吃饭了。
我不喜欢某部电视剧中的情节,一位老太太马上就要咽最后一口气了,一位晚来的孝子扑到她跟前说:“孩儿来晚了,还没来得及孝顺您老人家。
您一定要把孩儿给您带来的这块点心吃了……”
说着,就把一块硬硬的糕饼塞到老人嘴里。
结果老人头一歪,死了,饼子也从嘴里掉出来。
我觉得这个孝子在母亲最后的时候,考虑的不是老人的实际情况,而是他自己的情感需求。
这就不是真孝,不是大孝。
当然,可能也和无知有关。
国人常常以为只要能吃就是好的。
其实大谬。
当死亡驾临的时候,能量就是有毒的东西了。
死亡是生命成长的最后阶段。
闲暇之时,不妨为自己设计一下死亡,如同一个读书郎,盘算着上哪所大学哪个专业?
(第2页)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