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理群经常号称自己善于从别人那里“偷”
各种理论和方法,他的论著中也的确什么顺手用什么,从精神分析、原型批评、神话理论到接受美学乃至女权主义,但是他用来“偷这些和驾驭这些的最基本的功夫还是历史唯物主义和思辩哲学,包括从人的基本生存境况出发去研究人的精神产品,从上层建筑各部分的互动关联中去考察文学等。
所以他的思想始终具有一种高屋建瓴的“大”
的气势。
钱理群思想方式的第三个特点是善于抓取“意象”
。
即研究客体中反复出现的那些最能表现“本质”
的典型语汇。
这种思想方式是理性与感性的结合,需要有极强的“悟性”
。
而这所谓“悟性”
不是神秘兮兮自欺欺人的,它实际就来自对自己生活的切肤体验并把这种体验投射到研究中去。
如钱理群在鲁迅身上抓取了“绝望”
、“抗争”
,在周作人身上抓取了“苦住”
、“兴趣”
,在话剧问题上抓取了“大舞台”
和“小舞台”
,在40年代文学中抓取了“流亡”
和“荒野”
,在1948年文学中抓取了“生存”
和“挣扎”
……这些意象的选取事实上都是一种主客观的契合。
当不能找到合适的意象时,钱理群的研究就不能深入进行下去。
一旦找到了合适的意象,则如同杠杆找到了支点,“成吨的钢铁,它轻轻地一抓就起来”
。
这种研究方法是钱理群在学术实践中自己摸索形成的,但还没有在方法论的意义上得到系统的总结和推广。
我在一篇文章中谈到,这种方法具有将“现象学”
和“历史主义”
结合起来的特点。
但它同时又带有经典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诗学的某种气息。
或许不必急着去总结它,让它在流动中发展下去更好。
总结常常意味着凝固。
除了是一位优秀的学术研究者之外,钱理群还是一位卓越的学术研究组织者,或者说是学术战略家。
(第3页)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