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特评传-《井底飞天》

萨特评传(第3页)
🎁美女直播

他在这年夏天写的小说次年被一家杂志刊登,成为他最早发表的作品。

1923年,他阅读了哲学家柏格森的《给意识的直接材料》,对哲学发生兴趣,感到“哲学真了不起,可以教人认识真理!”

(67)于是,他开始阅读叔本华、尼采、霍夫斯塔尔等人的著作,并像《恶心》中那位自修者那样,分门别类记下自己对艺术和美学的随感。

可以看出,萨特对哲学的探索一开始就没有忽略美学和艺术。

1924年6月,萨特以第七名的成绩考入巴黎高等师范学校。

这是柏格森、丹纳、罗曼?罗兰的母校。

同学中的保尔?尼赞、雷蒙?阿隆、梅劳?庞蒂等,后来都成为法兰西思想界的风云人物,也是萨特终生的朋友和对手。

四年的大学生活,是自由而愉快的。

大学期间的萨特阅读了笛卡儿、斯宾诺莎和卢梭等人的著作,接触到了马克思,也接触到了弗洛伊德。

萨特学业优良,哲学最为出色。

对想象问题颇感兴趣,他的论文《心理生活中的想象》曾被评为优等。

但使他意料不到的是,由于别出心裁,他在1928年的哲学教师的学衔会考中竟会名落孙山。

萨特吸取教训,在翌年再度会考中一举夺魁,并结识了名列第二的西蒙娜?德?波伏瓦。

波伏瓦小萨特3岁,后来成为萨特志同道合但未正式结婚的终身伴侣。

在经过一年半的服役之后,1931年春,萨特拿着品行端正的评语,被委任为勒阿弗尔中学的哲学教员。

据萨特后来回忆,他真正写东西,是在勒阿弗尔开始的。

由于雷蒙?阿隆第一次以生动形象的方式向他介绍了胡塞尔的现象学,他的哲学思想开始进入了一个重要的发展时期。

在此以前,萨特一直幻想能够找到一种哲学,使人类能够按照所直接感受到的客体来描述它们。

胡塞尔的现象学为他展示了一个光明的前景,于是他决定去柏林,到胡塞尔的身边去。

法兰西学院批准了他的公费留学申请,1933年秋天,这个激动得脸色发白的小伙子步入了哲学王国——德意志。

萨特在作研究生的一年时间里,研究了克尔凯郭尔、海德格尔、胡塞尔、黑格尔的著作。

结合作研究生以前对叔本华、尼采、笛卡儿等人的研究,再通过上述诸人的现象学——存在主义的学说,萨特找到了从人的内部世界,即从人的意识出发去研究世界的方法。

人所生活的世界正是由于人的存在才具有意义和价值,因而人的主观意识的存在是一切存在的根本。

萨特的哲学观点一天天成熟了。

由此出发,他开始了震撼着20世纪的哲学——文学创作活动。

他的美学思想就在这种哲学和文学的双重哺育下吐芽开花了。

30岁以前的萨特,虽然没有什么惊人的成就,但他那奇异的经历却造就了后来举世轰动的萨特。

萨特之为萨特的一切条件都已完备,所缺者只是时间和机遇。

健康的原因,家庭的因素,读过的书籍,结识的朋友,等等,使得萨特在童年、青年时期没有意识到现实的美好、完满,而是悟出了现实的荒诞、丑恶。

上帝并不存在,这个在他很小时就形成的观念,渐渐地在他的心底扎下根蒂,成为支持他一生的思想和行动的意念。

上帝死了,人开始陷入绝望的境地。

如何使人摆脱窘境呢?萨特苦苦思索着。

二、拯救自我

从1936年到1939年,萨特发表了大量的哲学——文学著作,他的学术生涯正式开始。

他的学术生涯既已开始,就犹如长江大河一样一泻而不可收拾。

萨特的思考是从个别的、实存的人开始,对人及人所处的境况的探讨,既使他写出了不朽的哲学著作,也使他当文学家的欲望得到了满足。


(第3页)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