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服饰 二 道德与礼仪-《闲话中国人》

第二章 服饰 二 道德与礼仪(第2页)
🎁美女直播

又如“缙绅”,原指“系绅带而插笏”。

笏,是古代大臣们上朝时,随身携带用来写“发言提纲”或做“会议记录”的狭长板子,有点像今天的“商务通”。

这板子在不用时,就插在腰间那条绅带上,就像今人把呼机或手机别在皮带上一样。

所以,缙绅也就是大臣。

后来,凡是有系绅插笏之资格,再后来,凡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人,便都称为“缙绅”,又称“绅士”,用今天的话说就是“皮带族”。

不过,今天的“皮带族”可不都是绅士,甚至可能连“白领”都不是。

至于现代“绅士”们,则八成是不会把手机、呼机、商务通“一个都不能少”的全都别在皮带上的。

此外如“乌纱帽”、“石榴裙”,也都用于指代某些特定身份的人。

“乌纱帽”是明代公服,“石榴裙”是唐代时装。

戴“乌纱帽”的好歹也是个七品县令,穿“石榴裙”的则多半是都市丽人。

再如“纨绔”,原本是指用细致洁白的薄绸(纨)做成的一种不连裆的套裤(绔),类似于今之开裆裤。

这种服装,依例只有贵胄子弟才能服用。

贵胄子弟穿着这样“又轻又薄”的开裆裤到处吃喝玩乐,寻花问柳,自然“轻薄”得可以,所以“纨绔”又用来指古时的“高干子弟”和“轻薄少年”。

至于长衫,则为儒生之服饰。

孔乙己的一件长衫,尽管又脏又破,却决不肯脱下,就是害怕丢了他读书人的身份之故。

人生礼仪

一个人的服饰既然由身份来决定,那么,身份的获得也就当然由服饰来表明。

比方说,授予学位要戴博士帽,授予军衔要换肩章等等。

人的一生中,身份显然要屡屡变化:成年、婚娶、生子,最后要死。

有的人,还要担任和晋升职务,获取功名。

这样,服饰的变换便贯穿一个人的终身,成了一个人的人生礼仪。

人生礼仪中最重要的是男子的“冠礼”和女子的“笄礼”。

冠礼和笄礼,说白了,就是改变发式。

清代以前,古人是留全发的。

婴儿生下三个月后,要选择黄道吉日,剪一次头发,只保留两小撮。

这两小撮头发,男孩留在左右两侧,有如牛头,叫“角”;女孩则一前一后,有如马首,叫“羁”。

也有按男左女右的方位只留一小撮的。

也就在这一天,母亲把孩子抱去见父亲,父亲拉着孩子的右手或抚摩着他的头,给他起一个“名”。

这一仪式,无妨叫做“命名礼”。

它标志着承认孩子已正式来到人问,加入家族。

剪去的头发长出之后,便不再剪,而是向两边分梳,长齐眉毛,叫做“两髦”。

所以儿童又叫“童髦”。

或者把“两髦”总束起来,扎在头上,一边一束。

这两束头发,男孩的状如兽角,叫做“总角”;女孩的状如树桠,叫做“丫头”。

所以孩童时代又叫“总角之时”,年幼或地位低的女孩又叫“丫头”。

男孩长到二十岁(二十岁左右),女孩长到十五岁,就要举行“冠礼”和“笄礼”。

所谓“冠”,就是把头发盘到头顶上,先从根部束住,盘成髻然后加冠以固定。


(第2页)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