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诸子,都是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没有一个是纯粹的文学家。
但是,他们要让自己的思想说服人、感染人,就不能不运用文学手段。
而且,有一些思维方式,从产生到完成都必须仰赖自然、譬引鸟兽、倾注情感、形成寓言,这也就成了文学形态。
思想家和哲学家在运用文学手段的时候,有人永远把它当做手段,有人则不小心暴露了自己其实也算得上是一个文学家。
先秦诸子由于社会影响巨大,历史贡献卓著,因此对中国文脉的形成有特殊贡献。
但是,这种贡献与他们在思想和哲学上的贡献,并不一致。
我对先秦诸子的文学品相分为三个等级——
第一等级:庄子、孟子;
第二等级:老子、孔子;
第三等级:韩非子、墨子。
在这三个等级中,处于第一等级的庄子和孟子已经是文学家,而庄子则是一位大文学家。
把老子和孔子放在第二等级,实在有点委屈这两位精神巨匠了。
我想他们本人都无心于自身的文学建树,但是,虽无心却有大建树。
这便是天才,这便是伟大。
在文脉上,老子和孔子谁应领先?这个排列有点难。
相比之下,孔子的声音,是恂恂教言,浑厚恳切,有人间炊烟气,令听者感动,令读者萦怀;相比之下,老子的声音,是铿锵断语,刀切斧劈,又如上天颁下律令,使听者惊悚,使读者铭记。
孔子开创了中国语录式的散文体裁,使散文成为一种有可能承载厚重责任、端庄思维的文体。
孔子的厚重和端庄并不堵眼堵心,而是仍然保持着一个健康君子的斯文潇洒。
更重要的是,由于他的思想后来成了千年正统,因此他的文风也就成了永久的楷模。
他的文风给予中国历史的,是一种朴实的正气,这就直接成了中国文脉的一种基调。
中国文脉,蜿蜒曲折,支流繁多,但是那种朴实的正气却颠扑不灭。
因此,孔子于文,功劳赫赫。
本来,孔子有太多的理由在文学上站在老子面前,谁知老子另辟奇境,别创独例。
以极少之语,蕴极深之义,使每个汉字重似千钧,不容外借。
在老子面前,语言已成为无可辩驳的天道,甚至无须任何解释、过渡、调和、沟通。
这让中国语文,进入了一个几乎空前绝后的圣哲高台。
我听不止一位西方哲学家说:“仅从语言方式,老子就是最高哲学。
孔子不如老子果断,因此在外人看来,更像一个教育家、社会评论家。”
外国人即使不懂中文,也能从译文感知“最高哲学”
的所在,可见老子的表达有一种“骨子里”
的高度。
有一段时间,德国人曾骄傲地说:“全世界的哲学都是用德文写的。”
这当然是故意的自我夸耀,但平心而论,回顾以前几百年,德国人也确实有说这种“大话”
的底气。
(第1页)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