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中国文脉》

七(第1页)
🎁美女直播

不要快速地跳到唐代去。

由汉至唐,世情纷乱,而文脉健旺。

我对于魏晋文脉的梳理,大致分为“三段论”

——

首先,不管大家是否乐见,第一个在战火硝烟中接续文脉的,是曹操。

我曾在《丛林边的那一家》中写道:“曹操一心想做军事巨人和政治巨人而十分辛苦,却不太辛苦地成了文化巨人。”

我还拿同时代写了感人散文《出师表》的诸葛亮和曹操相比,结论是:“任何一部《中国文学史》,遗漏了曹操都是难于想象的,而加入了诸葛亮也是难于想象的。”

曹操的军事权谋形象在中国民间早就凝固,却缺少他在文学中的身份。

然而,当大家知道,那些早已成为中国熟语的诗句居然都出自他的手笔,常常会大吃一惊。

哪些熟语?例如:“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还有那些描写乱世景象的著名诗句:“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

在漫长的历史上,还有哪几个文学家,能让自己的文句变成千年通用?可能举得出三四个,不多,而且渗入程度似乎也不如他广泛。

更重要的是等级。

我在对比后曾说,诸葛亮的文句所写,是君臣之情;曹操的文句所写,是宇宙人生。

不必说诸葛亮,即便在文学史上,能用那么开阔的气势来写宇宙人生的,还有几个?而且从我特别看重的文学本体来说,像他那么干净、朴素、凝炼的笔墨,又有几个?

曹操还有两个真正称得上文学家的儿子,曹丕、曹植。

父子三人中,文学地位最低而终于做了皇帝的曹丕,就文笔论,在数千年中国帝王中也能排到第二。

第一是李煜,以后的事了。

在三国时代,哪一个军阀都少不了血腥谋略。

中国文人历来对曹操的恶评,主要出于一个基点,那就是他要“断绝刘汉正统”


(第1页)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