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中国文脉》

四(第2页)
🎁美女直播

这样,后来他们发生军事对峙,也就各自代表着前后不同的历史痕迹。

简单说来,黄帝要比炎帝进步一点。

所谓“轩辕之时,神农世衰”

,就传达了这样的信息。

在我的猜想中,炎帝平和务实,厚德载物;而黄帝则气吞山河,怀抱千里。

据《商子》记载,在炎帝的部落里,“男耕而食,妇织而衣,刑政不用而治,甲兵不起于王”

这实在是一个让后人永远向往的太平世道。

《庄子》也有记载,说那个时期“耕而食,织而衣,无有相害之心”

按《庄子》的说法,那还是一个“民知其母,不知其父”

的母系社会。

其实,从其他种种迹象判断,那已经是一个从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过渡的时代。

黄帝就不一样了。

男性的力量大为张扬,温柔的平静被打破,试图追求一种更加宏大的平衡。

《史记?五帝本纪》说黄帝“习用干戈”

,“修德振兵”

,“抚万民,度四方”

,俨然是一位骑在战马上俯瞰原野的伟大首领。

黄帝所达到的高度,使他产生了统治其他部落的雄心。

这在大大小小各个部落互相杀伐的乱局中,是一种自然心理。

而且,从我们今天的目光看去,这也是一种历史需要。

大量低层次的互耗,严重威胁着当时还极为脆弱的文明底线,因此急于需要有一种力量来结束这种互耗,使文明得以保存和延续。

于是,鸿蒙的声音从大地深处传出:王者何在?

这里所谓的“王者”

,还不是后世的“皇帝”

,而是一种不追求个人特权,却能感召四方、平定灾祸的意志力。

但是,这种意志力在建立过程中,必然会遇到无数障碍,其中最大的障碍,往往是与自己旗鼓相当、势均力敌的强者。

对黄帝而言,第一是炎帝,第二是蚩尤。

炎帝的文明程度也比较高,也曾收服过周边的一些部落,因此很有自信,不认为自己的部属必须服从黄帝。

就自身立场而言,这种“保境安民”


(第2页)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