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在这里成了极度敏感、极度小心眼的戒律,显得那么令人厌烦。
唐代玄奘翻译佛经发明和提出了多少闻所未闻的词汇和概念?明代徐光启翻译《几何原本》时又发明了多少用汉文写出的数学命题?为什么到了十九世纪晚期反而不可以了?这证明,当时的中国文化已经太弱太弱,弱得连一丁点儿文化自信都没有了。
但是,既然有过了玄奘和徐光启,那就能反过来证明,中国在十九世纪晚期表现出来的不良文化生态,不能代表中国文化的本性。
郭嵩焘在欧洲外交界大受欢迎,他温文尔雅的君子风度成了欧洲人重新认识中国文化的人格媒介,由此进一步证明,中国文化在人格追求上的范型,在十九世纪晚期并没有消失它的魅力。
只可惜,当时的国内政治体制所导致的整体文化生态已经腐朽,使郭嵩焘立即成为围啄的对象。
这实在是中国文化的自身悲剧。
郭嵩焘终于被撤职了,作为中国文化有可能与西方沟通的代表者,怆然回国。
在伦敦的三十几个国家的外交使团怎么也合不得他。
郭嵩焘回来以后没地方去,只能回家。
1879年他终于回到了故乡长沙。
让人诧异的是,连故乡也彻底排斥他。
上至长沙的巡抚大人,下至所有的官员对他完全不予理会。
而且,长沙的街上竟然出现了“大字报”
,上面写着,我们拒绝勾结洋奴的汉奸。
郭嵩焘就在这种恐怖的气氛中郁郁寡欢,很快去世了。
严复给他写了一副挽联,其中一句是“惟公负独醒之累”
,指出郭嵩焘的悲剧,在于大家都睡着的时候,只有他独个儿先醒了。
这种“独醒”
,必然会成为一种沉重的负累。
在我看来,郭嵩焘事件不是外交事件,而是文化事件。
幸好,就在郭嵩焘去世二十年后,辛亥革命爆发,一切就不一样了。
现在中国学术文化界有一种说法,认为辛亥革命和后来的五四运动把中国传统文化割断了。
我觉得持这种观点的人不用功,想当然,把辛亥革命前的中国当做了唐代或宋代。
其实,如果没有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中国文化真的完了。
因为十九世纪的中国文化,已在最腐朽的政治一文化生态牢笼中奄奄一息,不拆除这种牢笼,再有多少文化英才也只能像郭嵩焘那样屈死乡野而骂名喧腾。
变革,乃至裂变,是中国文化要想继续生存的必然选择。
中国文化终于作出了这种选择,是它仍然蕴藏着高贵生命力的证明。
我想请大家讨论一下,在辛亥革命之后,中国文化有哪些事,值得我们记忆?
王牧笛:甲骨文的破译发现了历史上的商代,敦煌莫高窟的发现,意义都很大。
还有西方文化,比如油画、话剧、外+国音乐等的传入。
吕帆:废除科举,开始使用白话文。
一些新式学校也大量出现,国民受教育程度有很大的提高。
还有像胡适、严复这些新学者的涌现,民主与科学的提倡,与北京大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我们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地受到这两位先生遗风的影响。
另外就是在这种思潮影响下,我们有很多留学生出去学习了新知识,回国报效。
余秋雨:好,我们还是投个票吧,大家把辛亥革命前后的文化事件按其重要性写在纸上,然后统计一下,列出一个排名次序来。
王牧笛:秋雨老师,投票的结果出来了。
排名第一的是创办《新青年》,提倡科学民主;
(第2页)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