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括了渊明窘况,可是,陶渊明在这八个字里吗?不,他根本不在这里。
贫困是表象事实,落魄则未必,陶渊明也没有从头到尾哭穷喊饿给我们后代听呀,所以,要看‘魄’在哪里?对他这样的人来说,扛不住贫困,那才叫落魄。
读圣贤书,所为何来,不就是追求一生‘仰不愧于天,俯不祚于地’吗?我们读渊明诗为什么会感动?简言之,不就是因为他不变节,他能超越时代,其高洁的精神人格充盈于作品中,‘托身已得所,千载不相违。
’你听听这首……”
他翻到《时运》,为我朗读:“迈迈时运,穆穆良朝,袭我春服,薄言东郊。
山涤余霭,宇暧微霄,有风自南,翼彼新苗。”
他说,我们是一代代的新苗,陶渊明的形象是栖在山崖孤松上的那只失群独鸟,他的诗,就是那阵永远吹拂的南风,你想想,已经吹了一千五百五十多年。
最后,他问我:“你还觉得他贫困落魄吗?”
老师留给我他在研究室的时间,有任何问题随时来谈。
末了,问我:“与父母谈过吗?”
我答:“没有,我全权做主。”
至书店买《靖节先生集》,读其诗,确实有好风吹来之感,这是以前没发觉的。
其诗句非美辞丽句,也无情思千折百回缠绵悱恻之处,但有一种让人解脱的感觉,就像躺卧草茵、走入森林、漫步河畔、徜徉海滨时觉得身心舒放,框框架架都丢开,恢复自由自在的那种感受,想了想,或许这就是“归返自然”
之感。
他竟能以短短几行文字,不费吹灰之力,好像捏小虫子一样,把人从樊笼里拎出来带回自然界,确实神奇。
读“形影神”
三首及《桃花源诗并记》,得心灵一大启迪: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天不生渊明,人间似鬼域。
镇日捧读欲罢不能,竟也浏览大半册,浮光掠影地觉得,其诗中有几个常出现的关键词:菊、松、鸟、南山(或南亩)、酒。
尤其是酒。
忽生一感,欲读得渊明诗之神髓,最好能饮酒,微醺之际读其《饮酒诗》二十首,想必体会更深。
可惜我不善饮,也欠缺人生阅历,读来未能通透。
说来颇奇,有些作品,读者无须历世丰富即能读出滋味,有些则不然,那些泡过沧桑的诗句像钩子一样,必须钩出读者的人生苦乐,才能产生变化生出独特滋味,若钩不出读者的家底,就尝不到诗的骨髓。
想起课堂上,老师曾提及王国维《人间词话》:“客观之诗人,不可不多阅世,阅世愈深,则材料愈丰富,愈变化,《水浒传》、《红楼梦》之作者是也。
主观之诗人,不必多阅世,阅世愈浅,则性情愈真,李后主是也。”
或可借用其义延伸:阅读客观诗人作品的读者,不可不多阅世,阅世愈深,则感应愈强;阅读主观诗人作品的读者,不必多阅世,阅世愈浅,性情愈真,愈能触发情思,飞天遨游。
辛弃疾《水龙吟》:“老来曾识渊明,梦中一见参差是……”
意谓老来对渊明有更深切的认识。
不独辛弃疾,在他之前的苏东坡也是陶渊明的崇拜者,他读《饮酒诗》有感,疑惑渊明:“正饮酒中,不知何缘记得此许多事。”
竟是酒友的口吻,言下之意,喝酒就喝酒,渊明啊你干吗记得这么多事情?有人酒后畅言,有人喝酒寡言,也许渊明属前者。
文学史也是一部师徒史,每个读书人都会碰到陶渊明这门必修课,他是思想中的思想,老师中的老师了。
(第2页)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