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与恶-《湖上闲思录》

善与恶(第2页)
🎁美女直播

其实此一动即主即被,即内即外,无可分别,因此性命只是一源。

都只是这一动,不过所指言之有异。

于是我们称此变异中之恒常,在此不息不已的变动中之中,这一个较可把握较易认识的性向而谓之曰善。

善只是这个动势中一种恒常的倾向。

既是一个恒常的倾向,因此在变动中时时出现,时时继续,一切变动不能远离他,无论如何变,如何动,终必向他回复,终必接近他而继续地存在,因此好像他成了一切动的主宰了。

好像无此主宰,则万象万变全不可能了,那他又如何不是善的呢?离他远远的便认为只是恶。

善是此一动之中,恶只是过之与不及。

善恶本属专用于人事界之名,脱离了人事界,无善恶可言。

人事界虽亦千变万化,不居故常,但亦有个恒态,有个中。

若要脱离此恒态与中而直向前,到底不可能。

举一例言之,和平与斗争,是人事中更互迭起的两形态。

常常循环往复,从和平转入斗争,又从斗争回归和平。

这里面便有一个中势与恒态。

斗争须能觅取和平,和平须能抵挡斗争(即不怕斗争)。

所以接近斗争的和平,与接近和平的斗争,都是可继续的,都可称为善。

若远离了和平的斗争,和远离了斗争的和平,则距中势皆远,皆将不可成为一种恒态而取得其继续性。

如是则过犹不及,皆得称为恶,恶只是不可常的。

健康和疾病亦然。

普通看健康人像无疾病,其实若无疾病,何来新陈代谢。

代谢作用,便是离健康不远的疾病。

工作休息也是一样。

休息过分不能工作,是恶不是善,工作过分不能休息,同样是恶不是善。

但人类思想普通总认生是正面,死是反面,和平是正面,斗争是反面,健康工作是正面,疾病休息是反面。

便不免要认正面的是善,反面的是恶。

但依上述理论,恶的只接近善的,也便不恶。

善的若太远离了恶的,也便不善了。

孟子提出辞让之心人皆有之作为性善论的根据,荀子则提出争夺之心人皆有之作为性恶论的根据,其实辞让固善,争夺亦非恶。

争夺而过是恶,辞让而过亦不是善,两说各得其一偏。

惟辞让属正面,争夺属反面,但没有反面,却亦不成为正面,因此反面并不就是恶,而有时正面也不便是善。

这番理论,《易经》里讲得较透彻。

《易》曰:“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

一阴一阳便是一反一正,往复循环,继续不断便是善。

从此往复循环继续不息中便形成了性。

我们从后向前逆看上去,却像性是先天命定的,这不过是人类易犯的一种错误的看法。


(第2页)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