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齐鲁大学之南迁,本借华西大学校舍之一部分。
故余在齐鲁授课,华西大学生亦同班听受。
一九四三年秋,齐鲁国学研究所停办,华西大学文学院长罗忠恕,邀余转去华西大学任教。
忠恕留学英国,闻即终年御长袍不穿西装。
漫游欧美归后,仍穿长袍。
设立一东西文化协会,提倡中国文化。
英人李约瑟亦常预会。
他年李约瑟之撰写《中国科学史》,亦不得不谓其受有当时之影响。
忠恕来邀余,余提唯一条件,余谓闻华西各教授宿舍均在华西坝四围附近,惟校长住宅乃在华西坝校园内。
华西坝内南端有洋楼四五宅,乃西籍教授所在,中西教授宿舍显有高下不同。
倘适坝内南端洋楼有空,余愿住去,俾开中西教授平等待遇之先例。
忠恕商之校长,竟允所请。
亦适华西坝内南端最左一所洋楼空出,此楼乃各楼中之最大者,而余则惟一身,遂召齐鲁研究所研究员五六人随余同居。
时老友蒙文通任四川省立图书馆馆长,兼华西教授,由其移借一部分图书寄放坝南余宅,供余及同居五六人研读之用。
是年冬,又应召赴重庆复兴关,为高级训练班讲学,同赴讲学者凡四人,一冯芝生,一萧公权,一萧叔玉,同居一屋中。
余居复兴关凡一月。
膳食极佳。
一日,蒋委员长来,适中午桌上菜肴均已送上,委员长揭其盖视之,连称尚好尚好而去。
余等住过阴历元旦,适是时重庆连月大雾,阴云不散,得见日光者仅一二日。
余素病胃,在成都已久不荤食,来复兴关屡进盛馔,初亦不觉,及返成都,胃病遂大发。
医言无大恙,惟须久养,如是卧床凡数月。
及稍痊,已春尽夏来,尚不能下楼,遂于楼廊置一沙发,日间卧其上,聊事阅读。
向楼下索取《朱子语类》最后有关讨论宋代政治者各卷,逐条翻阅。
倦则闭目小休,如是有日,精神渐佳,遂依次读至最后,再向前翻读。
《朱子语类》全书一百三十卷,获在楼廊上全部读完,是为余通览《语类》全部之第一次。
及读《语类》既毕,余病亦良已。
暑假移居灌县灵岩山寺。
又向寺中方丈某僧借读《指月录》全部。
此数月内,由于一气连读了《朱子语类》及《指月录》两书,对唐代禅宗终于转归宋明理学一演变,获有稍深之认识。
有西南联大一学生,今已忘其姓名,其家在老人村,距灌县西约二十华里,适来寺中,遇余,劝余往游。
余闻老人村之名已久,欣然偕往。
村沿一溪,溪之上源盛产枸杞,果熟多落水中。
据云,村人因饮此溪水,故均得长寿。
村中数百家,寿逾百岁者,常数十人。
此村为自成都通西康雅安之要道,有一小市,常有人私携枪械过市,暂宿一两宵,遂赴西康贩卖,获大量鸦片返,复过此市,不法巨利,往返如织。
村人除种田外,亦赖此生活优裕。
村中山水风景极宽极幽,村民遂亦不喜外出,风俗纯朴。
如某生远赴西南联大读书,乃为村中向外求学之第一人。
余在老人村,借宿村边一小学内。
(第1页)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