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自报家门-《寄意故乡》

第一章 自报家门(第3页)
🎁美女直播

我非常喜欢站在旁边看他画,对着宣纸端详半天。

先用笔杆的一头或大拇指指甲在纸上划几道,决定布局,然后画花头、枝干、布叶、勾筋。

画成了,再看看,收拾一遍,题字,盖章,用摁钉钉在板壁上,再反复看看。

他年轻时曾画过工笔的菊花,能辨别、表现很多菊花品种。

因为他是阴历九月生的,在中国,习惯把九月叫做菊月,所以对菊花特别有感情。

后来就放笔作写意花卉了。

他的画,照我看是很有功力的。

可惜局处在一个小县城里,未能浪游万里,多睹大家真迹。

又未曾学诗,题识多用成句,只成“一方之士”,声名传得不远。

很可惜!

他学过很多乐器,笙箫管笛、琵琶、古琴都会,他的胡琴拉得很好。

几乎所有的中国乐器我们家都有过。

包括唢呐、海笛。

他吹过的箫和笛子是我一生中见过的最好的箫、笛。

他的手很巧,心很细。

我母亲的冥衣(中国人相信人死了,在另一个世界——阴间还要生活,故用纸糊制了生活用物烧了,使死者可以“冥中收用”,统称冥器)是他亲手糊的。

他选购了各种砑花的色纸,糊了很多套,四季衣裳,单夹皮棉,应有尽有。

“裘皮”剪得极细,和真的一样,还能分出羊皮、狐皮。

他会糊风筝。

有一年糊了一个蜈蚣——这是风筝最难的一种,带着儿女到麦田里去放。

蜈蚣在天上矫矢摆动,跟活的一样。

这是我永远不能忘记的一天。

他放蜈蚣用的是胡琴的“老弦”。

用琴弦放风筝,我还未见过第二人。

他养过鸟,养过蟋蟀。

他用钻石刀把玻璃裁成小片,再用胶水一片一片斗拢粘固,做成小船、小亭子、八面玲珑绣球,在里面养金铃子——一种金色的小昆虫,磨翅发声如金铃。

我父亲真是一个聪明人。

如果我还不算太笨,大概跟我从父亲那里接受的遗传因子有点关系。

我的审美意识的形成,跟我从小看他作画有关。

我父亲是个随便的人,比较有同情心,能平等待人。

我十几岁时就和他对座饮酒,一起抽烟。

他说:“我们是多年父子成兄弟。

”他的这种脾气也传给了我。

不但影响了我和家人子女、朋友后辈的关系,而且影响了我对我所写的人物的态度以及对读者的态度。

我的小学和初中是在本县读的。

小学在一座佛寺的旁边,原来即是佛寺的一部分。

我几乎每天放学都要到佛寺里逛一逛,看看哼哈二将、四大天王、释迦牟尼、迦叶阿难、十八罗汉、南海观音。

这些佛像塑得生动。


(第3页)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