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2014年,我已经出了三本书,第一本是回信集,第二本是电影随笔,2014年出版的第三本书是一本小说。
书出版后,一些读者给我留言,说他们已经多年不读小说,因为早已过了读小说的那个年龄,如今读我的小说,不是出于对小说的爱好,而是因为对我前两本书的喜欢。
于是问题就来了,一些读者抱怨无法理解这本小说,不像他们想要的那样温暖。
他们问我,为什么书中的人物这样不完美,有缺陷,甚至是令人气愤和不喜欢的……这让我想起当年刚刚大学毕业,有一天我在午休时看《红楼梦》,一个男孩子来修电脑,我们顺便闲聊了几句,他看到我看的书,就告诉我说,他从来不看小说,因为那是没用的东西。
这话让我很吃惊,我是到那个时候才知道这个世界上还有不读小说的人。
而今,我的读者也让我重新思考了这样一个问题:我们为什么要读小说?在本文里,我特别指的是,除去那些科幻、悬疑、推理、言情这种令人愉悦的类型小说,我们为什么要去读那些既不那么轻松愉悦,又很艰深,甚至人物个性不仅谈不上完美,而是缺点很多、矛盾重重的作品。
人们为什么要去给自己找不痛快,阅读这样过于严肃的小说呢?我突然想到我写的这三本书,恰巧代表着阅读的三个阶段,用它来说明些问题,倒是有趣。
我很喜欢孔子的一句话:“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意思是“我不担忧别人不了解我,我担心我不了解别人”
。
作为一个写作者,之所以会喜欢上写作这件事,是因为我对了解别人的兴趣,已经远远地大于让别人来了解我。
但是我也知道,这世界上人人都渴望自己能够被别人理解、关心和安慰,对于去了解他人则没有太多耐心和兴趣。
我的读者在看完我的小说之后对我说,他们更喜欢我写给读者的回信集,因为觉得更温暖。
我完全可以理解他们的感受。
可以这么说,在我的第一本回信集里,我是作为一个作者,去以读者为中心,为他们付出耐心去倾听,去解读,所以读者会很容易就能够感受到自己被关怀和被安抚;我的第二本书则是以电影,或者说电影所展现的生活为中心,由我这个作者拉着读者一起去理解;而到了现在这本小说的时候,便演变成由我这个作者单独构建出来一个完整的、属于他人的世界,没有任何提示地放到读者面前,让读者独立去解读,这就需要读者以我在第一本书中所站的那个位置,去对书中的世界和人物,对他们的命运,付出他们自己的理解力、耐心、见识,甚至是需要他们的宽容和慈悲心去体察。
结果可想而知,大多数人更在意的是“我”
有没有被关心,被治愈,甚至是我在书中有没有读到什么道理,可以让我被教育。
更多人关注的是我得到了什么,当书里的人物和自己是那么不同时,很多读者都懒得去付出耐心理解书里人物的种种。
由此可见,我们大多数人更患“人之不己知”
,很少有人会忧患自己“不知人”
。
对于他者的世界,更多人会直接下结论,贴标签甚至做出批判,这其实是大多数人看世界的方式方法,不仅仅在阅读小说这一件事上。
在《一代宗师》的3D版中,赵本山最后说了一句话:是非,荣辱,成败,最后都是一个字——“我”
。
可是,如果一个人的眼中真的只能看到“我”
,而看不到他人和世界的话,他要如何能够懂得别人以及这个世界呢。
不去理解这个世界,又如何能够懂得“我”
在这个世界中的位置在哪里,“我”
和他人之间的关系是如何,又如何真正地了解“我”
呢?
(第1页)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