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的没落与回归-《问答录》

故事的没落与回归(第3页)
🎁美女直播

这样一些作家,他们仍然保持着对过去生活的记忆,叙事的时间拉得很长,人物的命运在较长的时间内徐徐展开,慢慢生长,有如十月怀胎。

他们的小说,具备着一种奇特的当代性,它体现为记忆与现实的冲突,历史与当代生活的冲突,本土经验与外来文化的冲突,政治与人性的冲突。

但是,还有另外一种作家,他们对表达当代生活更有兴趣,他们的记忆被现实冲垮了,在他们的个人经验中有着更多的当代内容,他们对生活的理解是在这个时代形成的。

对于这类作家,你就得有另外一种阅读和判断。

我自己的小说,中短篇小说往往侧重于后者,而长篇小说往往侧重于前者。

但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无论是这两种类型作家中的哪一种作家,我自己感觉,小说叙事发展的空间仍然没有穷尽。

也就是说,在面对你所说的尴尬的同时,小说一定还可以找到自己的发展空间,自己的发展道路。

梁鸿:你的意思是说,它也可能给小说开拓新的叙事空间。

伍尔芙曾经说过,如果你读完一部小说,可以毫不困难地转述给另一个人,那么它就不是真正的小说,而只是一个故事。

我觉得在这里有一个非常大的观念变化:相对于十九世纪小说来说,故事已经不是现代小说的核心要素,或者说,小说所承载的绝不仅仅是一个故事,而是一种更为复杂的东西。

它想要表达的是另外一种感觉,或者说想要把生活的一种感觉,一种镜像展示出来,是一种展示,而不是某种判断。

李洱:我觉得小说的意义的确是某种展示。

同时,我觉得现在小说仍有基本的启示意义。

但它的启示意义表现为反面的,告诉人们:不能够这样。

原来的小说告诉人们:生活应该是这个样子。

如果以前的小说如果类似于神谕的话,它告诉人们“往哪里走”

,而当代小说告诉人们“不应该这样走”

梁鸿:至于怎么走,它没有答案,作家把空间留给读者。

因为作家本人可能和读者一样,也不知道该怎么办。

但这样一来,似乎又会把小说带进一种无穷无尽的空间之中,甚至有一种无力之感。

李洱:以前的小说是一种肯定的启示,现在的小说表现为一种否定的启示。

如果说有区别的话,这是一个很大的区别。

还说讲故事吧。

我经常举一个例子。

这可能被别人认为是狂妄,不知你是否看过我这样的说法,曹雪芹活在当代的话,写不出《红楼梦》,当代作家活在那个时候,也有可能写出来。

我的意思是说,目前小说跟以前差别很大,不是作家才能的消失,而是整个世界出现了变化。

我举个例子:《红楼梦》的时代在此之前已经有几千年,所表达的是一种超稳定的结构和生活。

文章里面有一句话,贾府里面只有那个石狮子是干净的。

当他说这句话的时候,它表明当时官宦家庭都会有这样一个石狮,是一个象征。

当作家想找到比喻的时候,这个比喻会有非常的普遍性,这是超稳定的感觉在起作用。


(第3页)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